返回第246章:战争成本  明末黑太子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东半岛的东虏兵马不多,倭军倒是可以战而胜之,并不存在多大怯战的可能,这样一来,顺手牵羊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兵部尚书王家彦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正好与之相反:“殿下,按照一名东虏士卒尸首可兑一百两银子之规则,若是倭军斩获过多,朝廷岂不要悉数兑现银两?”

一万辫子就是一百万两银子,那可是一笔巨款呀。

幺鸡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回答,心里巴不得他们砍死一堆敌人:“王爱卿,若是倭军可斩杀东虏一千士卒,朝廷自然会给予其十万两银子。若能射杀旗主,可领取五万两银子。依王爱卿之见,假若东虏被倭寇伤毙五万人,那么其入关人马也会相对减少五万人,我大明只花了五百万两银子,而兵马未动,便能取得如此辉煌胜利,岂不快哉?东虏历次入关劫掠,每次掠取的金银也不会少于这个数。不如痛定思痛,用银两来激发倭军的斗志,这样倭军有了杀敌的动力,朝廷也避免了损兵折将,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么?王爱卿,依你之见,调动王师几何,才能毙伤一万东虏?”

老子告诉给你们一个最为廉价的胜利方法,你们可倒好,玩起了欲拒还迎,心里想要的不得了,可是嘴上却依然死硬。

王家彦想了想,才小心翼翼地说:“启禀殿下,若是出动王师,恐不下五万人方可伤毙一万东虏。”

其实,他也很明白,这只是最低的兵力规模,真要调集大明军队,只怕得将兵力翻倍,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幺鸡也不打算再掰扯细节部分了,就按他说的数额来分析:“那好,前番本宫也说了,出动同等规模的兵力,雇佣倭军要比王师少花至少一百万两银子,如果算上斩获,倭军将比王师节省两百万两银子。有这两百万两银子,朝廷还能整编至少四万兵马。而让倭军在辽东牵制东虏,为朝廷争取时间,还能节省户部支应,这样不是一举多得,非常完美么?还有谁不同意这个策略?”

调动同样规模的部队,人家比你战斗力高不说,还比你省钱。

要是还无法说服某些顽固的朝臣,某太子就只能祭出投票方法了。

现在内阁是归附于幺鸡的,七只勋贵也都选择了抱大腿,各部又有不少被太子提拔上来的官员。

玩投票的话,太子所获的支持票数一定会过半,反对者都将被气得吹胡子瞪眼,撒泼耍赖也无济于事。

既然大家都是有身份的文明人,幺鸡就用文明人的办法来战胜文明人,然后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再得瑟,让某太子不高兴,那就要开始刷大臣了,某太子别的不会,这么多天下来,可是掌握了一项独门秘笈刷得一手好大臣!

反正少了这么几根葱,朝廷也散不了架子,除了某太子之外,朝廷不论是离了谁,照样可以运转,可能还比之前更加高效了也说不定。

既然太子都说了能省一大笔银子,户部尚书李侍问也就不再刨根问底了,这貌似是当下最为经济的对虏战略了,其他方法都要比这个烧钱得多。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太子都说晋商的家财全部充入太仓,户部的账面至少可以多出四五百万两银子,李侍问也就只能在雇佣倭军的事情上表示默许了。

根据太子之前的诸多项目规划,待金矿、盐田、油田、煤矿等项目上马之后,等从明年开始,户部岁入将不会低于两千五百万两银子。

在免除三饷之后,还能达到如此收入规模着实不易,他这个户部尚书也就比较好当了,在对外用兵的问题上,便不会刻意为难太子了。

只要朝廷能把为数不多的钱都花在刀刃上,具体是谁的刀并不重要,只要那把刀能用来砍杀东虏便足够了。

之前削籍了兵部尚书,又下令查抄了八只蛀虫,想要在朝会上与太子针锋相对,都要想好足够的理由才行。

等太子解释地差不多了,朝臣们也就无话可说了,因为这个办法既能省钱,又可以牵制东虏,还不用朝廷上下为战败负责,算是眼下唯一的良策了。

实际上战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东虏在辽东半岛的驻军至多不过五千,面对十倍于己的倭军,不被对方全歼就算万幸了。

而且倭军是没有“恐辫症”的,不管是披甲兵还是巴牙剌,三段击之后,一律照砍不误,来的辫子越多,他们赚的银子也就越多!

根据双方战斗力来测算,幺鸡认为哪怕是五千正黄旗主力,都打不多五万倭军,到了这种悬殊的兵力,可不是用质量能够抵消掉数量优势的。

倭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擅长打顺风仗,在人数远比对方多得多的时候,一个个都会进入狂化状态,信心爆棚,这在对战辫子的时候也算是一个心理优势。

幺鸡觉得从金州中左所到金州卫的这段战区,倭军几乎可以战无不胜,在个别地方甚至可以形成对辫子二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

一万倭军打五百辫子,除非辫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