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65章:买马之役  明末黑太子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旅顺城以西的白玉山和案子山。

充斥各地外样大明的第四军和第五军分别驻扎在旅顺城以北的二龙山和以东的鸡冠山。

第二军以馒头山为据点,实施围城。

宝贵的第一军则被部署在相对安全的老虎尾,那里的守军没等郑军战舰发动炮击就已经跑光了。

经过反复琢磨,阿部重次认为从金州与复州驰援而来的敌军援兵多半会是骑兵。

这样的话,要尽快抵达路顺,案子山与鸡冠山之间的窄峡就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从地图上看,先要通过后里庄,再到刘家沟,然后经王家屯,才能抵近战场。

总体上来说,这样的地形对己方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伏击战术。

在主要伏击地区,阿部重次命令仆役部队在上山之前,都要用铁锹在平地上挖坑。

每坑不用多深,一尺足矣。

重要的是数量一定要多,密度还要大才行。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迟滞骑兵在平原上的快速推进。

两千仆役,每人挖五十个坑,总和就是十万个坑。

翻一倍的话,就是二十万个坑……

这战术就是某太子在《对鞑战术上教授的新知识,或者说“新坑术”!

狗鞑子的骑兵虽然厉害,但也得能冲起来才行。

要是冲不起来,那就是披甲步兵了。

虽然也很厉害,但少了战马,冲击力就被大幅度降低了。

鞑子敢策马冲阵,马腿陷到坑里就会崴折,战马直接就成残废了。

遍地挖坑只是第一招,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实施第二招,那就是在地上钉桩子。

平地上除了坑就是桩子,鞑子骑兵能冲起来才怪。

若是换作明军,某太子还会教他们埋地雷……

这样的话,即便没有拒马桩,步兵方阵配合战车,在平原上也不会再惧怕鞑子的铁骑了。

阿部重次看过之后,顿觉明国皇太子实在是太过荫损了。

因为某太子还在书中指出,在战场通道中间布设的障碍要多,密度要大。

两侧反而要少一些,这么做就是要起到“引流”的效果。

鞑子骑兵见到两侧障碍物较少,不会傻到白白损失精兵。

肯定选择从两个通过,无形间自动进入了火炮的射程之内。

这样就给部署在山上的火器创造了杀敌条件,不被轰得人仰马翻才怪。

要说鞑子被水淹,被火烧,被壕沟所阻,或许都见过。

但遍地都是坑,多半是一辈子都没遇到过的事情。

也就是某太子穿得晚,穿得早的话,鞑子们早就遇到了。

某太子连自己的亲爹都……

更何况是鞑子???

这不但是真坑,还是一个挨一个的连环坑!

一旦马失前蹄,那就得把上面的鞑子摔个狗吃翔不可。

某太子把这招教给了倭军,偏偏对方做事是非常认真的,那场面就逐步变得有些辣眼睛了。

密集恐惧症患者最高不要观看,连想都不可以想,否则全身上下都被瘆得起鸡皮疙瘩不可。

第三军从西边的白玉山脚下开始,第四军则从北边的二龙山脚下开始,两军的仆役大规模比着哪边的挖坑多。

原本阿部重次只是让仆役挖坑,每人须挖五十个。

很显然,哪边的坑多,哪边就能坑到更多的清军。

两个军的将领们又不傻,当然不会放过这种好机会。

开始还是仆役挖,后来两边觉得人不够多,速度不够快。

后来除了警戒部队之外,全军都投入到了挖坑作业当中……

一万六七千人,挖了一个下午的坑,你说会有多少???

伏击地区在三十步宽的区域内全是坑,多到自己人都担心走路会崴脚的地步。

等到日落之后,诸多大名又开始担心清军援兵见到这里挖坑太多,就会绕道。

这准备工作真是又费体力,又费脑子,很熬人啊!

好在驰援旅顺只有这么一条大路,其他都要穿过山区。

骑兵进山的话,一旦遭遇伏击,那就是死伤过半的事情了。

阿部重次就是要在旅顺周边地区布置一个口袋阵,不论清军援兵从任何方向过来,最后都跑不了。

对方要是不来驰援,最迟五天,旅顺城便会被郑芝豹舰队用发熕给轰塌了。

届时城内守军若是不主动跪地乞降,一个都活不了。

一个敌兵价值一百两银子,谁不眼热?

倭军内部的分成是这样的,德川大将军本人提取二十两,各大名提取二十两,剩余接归下属所有。

一换算的话,六十两银子差不多能折合三万钱,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