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55章:十四年毕  明末黑太子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子还大为光火,但听说了原委之后,也只能默许此事。

粮食里面有了沙子,那便算是糙米,即便是倒卖也买不上价钱。

灾珉都快饿死了,自然不会在乎这个,沙子都会沉底,只要喝粥的时候注意一下就行了。

掺沙子加上多派督察人员,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倒卖赈济粮的恶劣行径。

不是杜绝,而是减少,因为当地的官吏不可能皆为清官,故而也就不可能杜绝倒卖粮食。

只能先确保不把灾珉饿死,然后再为其谋求出路。

这缺德主意是谁想出来的,都无须分析排查,整个大明就一个坏人,而且年纪不大……

怒火中烧的红娘子很想当面质问太子,可冷静下来之后,也只能慨叹一声。

或许面对眼下这种情况,任何人都再也想不出更好的法子了。…

整个河南,只有一南一北还算能活人。

南边靠近湖广,天气不会过于干旱,不时还会下雨。

北边就是黄河沿线,尽管黄河快要断流,但毕竟还没断流,这就能为上百万人提供水源。

中间像汝州这样的地方,几乎就是十室九空的无人区,即使留下也会被活活饿死。

这还是在太子下令先后迁走境内的七大藩王及数十万人口的情况下,不然情况会更加的惨烈。

河南巡抚吕大器接到太子的密信,说如此大旱情况还会持续至少四五年时间,顿时心都凉了。

天灾持续下去的话,别说四五年,河南连三年恐怕都难以坚持了。

三年之后,只恐河南全境之人口,总数不会超过五百万了。

吕大器在焦虑之余,也明白太子与朝廷的难处。

北边的东虏连年叩关,南边的流寇又屡剿不绝。

用兵所需每年都超过两千万两,又如何顾得上灾珉?

吕大器只能尽人臣之所能,尽量安抚境内的灾珉。

本地能留便好,留不下可安排其去往山东或南直,全力挽救每一个灾珉。

对某太子来说,河南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烂疮。

灾珉就是烂疮上的蛆,留着蛆能吃烂肉,撇除蛆能挖烂疮。

如何救治,就看留多少蛆了……

蛆多了便会形成隐患,故而必须将其分流到其他地方去才行。

北方受灾的五地之中,北直隶依托畿辅一带,情况好转地最为迅速,只是与河南交界的一带还比较糟糕。

山东依托运河、筑城、挖矿、晒盐、海捕这五大项,已经基本上摆脱了旱灾所带来的影响。

尤其是环半岛的海岸线,连百姓都能经常吃到鱼以及各种海鲜。

这主要归功于山东巡抚颜继祖在京城的时候,吃蝗虫吃开窍了!

不开窍的话,就要留在京城吃一辈子蝗虫了……

筑城、挖矿、晒盐、海捕全部都能当作赈济的项目来做,岸边所产的海盐能解决十万青壮活计的同时,还能给衙门带来上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而随着海捕与南北海上贸易的兴起,造船业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创造就业的项目。

颜继祖要求全境务必实现年造船只三千艘的既定目标,尽管其中有六成是小渔船,但也是船,也能让渔珉们得到丰厚回报。

百姓们买不起渔船不要紧,当地府衙都允许租用,不但可以按天计算租金,还能直接用捕捞的海鲜来充抵租金。

只要是风平浪静之日,便可在岸边附近的高地上,看到海面上星罗棋布的渔船。

与之前多年实施海禁相反,太子与朝廷都鼓励各地多造船只,数量越多越好。

船只多便意味着渔船多,渔船多起来,渔珉才能多捕捞,百姓才能吃到海鲜。

颜继祖的计划是在五年之内,山东沿海各地每日可出动的渔船总数达到上万艘。…

夏季炎热,不变储存海鲜,只能就近销售,尽快食用,否则便会变质发臭。

到了秋冬时节,尤其是冬季,海捕的条件虽然较为恶劣,但胜在能够长期储存。

尤其是作为贡品送抵京城,对颜继祖来说,可是一项忘了自己吃饭都不能忘的差事。

某太子在享用过山东的海鲜之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便下令凡是达到朝廷采购标准的,山东当地都可以提供,朝廷会按照市价进行采购。

标准就是不能往上浇水冻海鲜,不能绑粗绳,不能以次充好,更不能缺斤短两,跟后世某些卖海鲜的一样,那就缺了大德了。

大批量采购的价钱不会太高,但总之是能让渔珉们赚到钱的,小的可以留着自己吃,大个的都可以被衙门全部采购。

养猪养羊想出栏,都需要至少两年才行。换作捕鱼的话,最多一个月,就能从山东运抵京城,在成本上就相差很多了。

养家畜的成本是饲料,捕鱼的成本是造船,看似各有千秋。

不过随着京城人口数量增多,仅凭猪牛羊是远远满足不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