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十四与利奥波德都会对这个提议持保留态度,因为不想看到明帝国在欧洲地区坐大。
问题是,现在凭借盟国的实力,已经很难轻松战胜鞑靼人了,这还没算上拒绝让出匈牙利的奥斯曼帝国。
奥军同样装备精良,武器与火力均远远优于鞑靼人,既善于运动战,又具备阵地战的实力。
最重要的是,奥斯曼与明帝国的关系,比法国更加亲密,可以暗地里从明帝国获得大量的武器装备支援。
蒂雷纳自始至终都认为法国与奥斯曼开战不是一个好主意,尽管表面上双方还是盟友,可双方都知道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法国可以给利奥波德帮忙,但这是有底线的,不是无条件和不惜一切代价的。
只要自己还做一天的总司令,蒂雷纳便决心不会让部下以身试险。
法军官兵都是法国人,都相当于蒂雷纳的晚辈。
作为所有人的长辈,蒂雷纳绝不想看到这些年轻人一群借一群的倒在奥军的机枪面前。
机枪就是对付步兵与骑兵的克星级武器,奥军装备机枪的数量应该比法军还要多。
一挺机枪能射杀一百人,一千挺便是十万人,或许实际数量要比这个标准还要高。
让法军为利奥波德去打奥军手里的布达佩斯?
蒂雷纳觉得还是谈谈烹饪或者钓鱼更为合适!
实在不行,聊聊女人也是可以的……
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奥地利以及德意志,都是传统的神圣罗马帝国及哈布斯堡王朝领地,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匈牙利,或许有,或许没有,这里被奥斯曼占据之后。
如果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夺取,蒂雷纳认为就没必要再觊觎了。
在鞑靼人不出现的情况下,奥地利以南,波立以东,是可以承认属于奥斯曼的控制范围的。
现在鞑靼人出现了,还将双方固守的地盘,尤其是利奥波德的领地给打烂了,那就等于破坏了旧的秩序。
只要奥军不向北进攻,那么盟军也应该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默认对方控制匈牙利及以南地区。
不要成天想着再动员一百万人就能同时打败清国与奥斯曼,那是白日做梦!
这两个敌人也都能进行总动员,奥斯曼还能从明帝国获得大量武器装备。
蒂雷纳更认同财务大臣柯尔贝的说法,如果打败奥斯曼需要五亿、十亿、甚至二十亿银币,我们用什么来筹集这笔钱?
难道把整个法国也卖掉么?
可以预见,随着高科技武器的陆续问世及大量装备各国部队,以后的战争成本将越来越高,高到一半国家难以承受的地步。
法国的国力可以承受给海陆空三军更换先进武器,也能承受卷入一场大规模战争之中。
但绝不是同时承受这两个条件,那需要法国国力上升到接近明帝国的水准!
一年的财务收入达到五亿银币的话,皇帝陛下想怎么打奥斯曼都行!
否则,那就要想想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
柯尔贝的话非常刺耳,但绝对是实事求是的。
此前已经放话了,谁能接替他的位置,他立刻就向皇帝陛下辞职,回家颐养天年去。
然而,能给国库增收的天才,恐怕整个法国都找不出来几个人。
路易十四也半开玩笑地表示过,只要柯尔贝愿意,他能在财务大臣的位置上干到上神召唤为止!
至少在法国刚出兵的这段时间内,柯尔贝是绝对不能辞职的,不然财务方面就得乱成一锅粥了。
要支援前线供给,要维持与明帝国的贸易往来,还要将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北部、英格兰西部地区消化掉。
同时应付这三方面的事情,已经是非常高难度的任务了,也只有柯尔贝能满足路易十四的诸多要求。
所以柯尔贝作为文臣里面的第一人,是非常具有发言权的。
柯尔贝不同意与奥斯曼大打出手,也是有理有据的。
妄图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削弱奥斯曼的国力,这就太可笑了。
想要削弱奥斯曼的国力,必须实现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大幅度削弱明帝国的国力。
对此,路易十四不是没尝试过,将法属北美与法属美洲都先后折现卖给明帝国了。
希望看到明帝国鲸吞这么一大块肥肉的同时,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无奈对方人口太多、实力太强,不但在吞下去,还保持着微笑……
无非是英国与西班牙的正规军在化整为零之后,能以游击的方式在北美各地牵制明军的军事吞并行动,仅此而已。
刚开始,路易十四还认为这两股力量多少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可随着上百万明军与倭军涌入北美,加上轰炸机这样的新武器投入战场,路易十四对那两家的信心也就急转直下了。
或许他们能坚持十年,甚至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