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的财收主要来源已经从农业和畜牧业,彻底转化为石油、化工、采矿、冶金、运输(包括运河与海运)。
两个能够进入前十的传统产业就是农产品与烟草(含烟叶与卷烟),另外三个则是汽车、飞机、造船,而畜牧业已经名列十名开外了。
朱慈烺认为易卜拉辛之所以对奥地利有难改的痴心,就是因为当初对这块地皮的前期投入太大,也就是与神圣罗马帝国常年对战。
就算整个奥地利都变成了不毛之地,易卜拉辛也会欣然接受这里成为帝国的领土的。
对于奥地利,朱慈烺一点兴趣都没有,自己只在乎以后经营好波德平原、法国、伊比利亚半岛这三大块产粮区。
西起第聂伯河,东至伏尔加河,北到莫斯科,南抵黑海北岸。
这一大块前南俄产粮区,已经被张煌言经营成产量超过本土东北的超大产粮区。
得益于驻屯模式,这块产粮区的机械化程度与耕作效率算是大明帝国含海外属地里最高的。
每亩小麦产量可达里两百五十至三百公斤,土豆产量能达到四百甚至五百公斤。
尽管只是一年一季,但粮食产量应该仅次于法国本土加伊比利亚半岛的产量。
等欧洲四大产粮区全部到手,并且一起运作之后,朱慈烺认为其产量能够达到一亿吨,加上其他副食产品,可以养活四亿人左右。
当人口翻倍之后,粮食产量应该也可以翻倍了。
因为后世英、法、德、乌、波,这五国加起来,粮食产量就达到两亿吨了。
而大明还将控制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士、捷克、意大利、白俄罗斯以及南俄地区。
在一百年之内,粮食产量达到两亿吨,应该问题不是很大。
这仅仅是乌拉尔山以西地区的情况,乌拉尔山以东,包括中亚在内的广袤地区,应该还能养活两亿人。
而当下大明本土的人口也只有约五亿,预计未来还会将澳州、北美州、南美州、南洋、东非这五个地方移珉两亿人。
这就意味着真正挪到欧洲及北地的人口不过三亿,比预计的六亿少一半,已经留足了人口增长的空间。
朱慈烺也并不需要大量的农户,真正必须迁移过来的就是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
需要耕地的农户以及需要牧场的牧珉,都可以去美州或者澳州。
只要符合获得土地的标准,一家新移珉拿到上千亩土地也比较容易。
光是北美的东海岸,养活一亿人是完全没问题的。
对于这方面,朱慈烺已经与抵达北都不久的次子朱祥圳再次商量过了。
朱祥圳对于愿意去自己那边落户的新移珉是无条件的欢迎,而且扎根东海岸是再好不过了。
时至今日,生活在东海岸的新移珉,连同出生在当地的婴儿,总数也不到五百万,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
内陆地区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分水岭一样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走十里地都不见得能见到一个人。
直至密西西比河流域,由于有充足的水源可以利用,这才在沿岸地区扩建了一连串的城市。
但除了西海岸,朱祥圳着重建设的地方就是便于海运的东海岸,这一带不但雨水充沛,而且都是平原地区,非常适合耕作。
只要是从本土过了的农户,凡是愿意定居东海岸的人,所获得的土地面积都是西海岸的一倍,甚至两倍。
出身行伍的朱祥圳也早已对身边的文臣武将,甚至妃子的亲属下了死命令,有一个算一个,每家每户必须有人永久定居东海岸。
唯有如此,才能带动寻常百姓也过去定居,不然连身边人都生活在西海岸,谁还能相信东海岸那边适合人生活?
哪怕那边的情况真的很好,时间长了也没几个人相信了。
上次父皇视察东海岸之际,自己就够尴尬的了,好在能用刚刚开始移珉做理由来搪塞。
等父皇来个故地重游,依然看到成片未开垦的荒地,会作何感想?
朱祥圳开出了前十年完全免税的条件,用来吸引农户过去开荒种地。
哪怕不会种地,只是在东海岸捕鱼为生,也能享受同等的待遇。
如若能在一百年之内,吸收一亿移珉,那对发展北美的助推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朱祥圳是这么设想的,但父皇给不给自己这么多人还两说呢……
但抵达北都之后,发现父皇不但给,而且非常乐意帮忙。
不愿意去北地或者东欧定居的农户,都可以去美州那边。
像在东北生活惯了的农户,既想兑换比现有耕地更大的土地,又不想去太冷或太热的地方,他们就非常适合去美州的东海岸定居。
那边气候比东北暖和一切,但除了佛罗里达半岛之外,其他地方的四季也是比较分明的,而且住在海边还能有廉价的海鲜享用。
东北百姓都知道这块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