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4章:史德威来访  回到明朝做权臣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江北防御体系本身就很不稳定,那些个军头交横跋扈也就算了,偏偏还多是些见风使舵的骑墙派,若是清军的压力逼迫上来,谁也不敢保证有没有人会直接反叛。

对于这个局面,史可法早已心知肚明,只是没有办法而已。

他还奢望着能够用朝廷天威和忠义之情约束那些个军头们。

史德威和张启阳之间的谈话极其短暂,却是推心置腹,尤其是张启阳的态度,给史德威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初阵斩建虏伪酋黄台吉之际,张启阳的大名就已轰传天下,又有在百万乱军之中扶保太子突围的彪炳功绩,更有率领万千百姓南迁之德,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底定颍州,硬生生的为大明国储开辟出一方天地,怎么说也可以算是当世名将了。

这样的人物,就算是跋扈一些也是情理之中,若是柔柔弱弱那才真的活见鬼了。

张启阳的跋扈之名本就不是什么秘密,原以为这是一位如同黄得功、刘泽清之类的傲慢军头,想不到却是如此的彬彬有礼,尤其是在对待史可法的态度上,堪称恭敬。

张启阳和史可法,虽然都是大明臣子,但却不事一主,隐隐还是相互敌对的关系。

但张启阳却对史可法本人保持着非常尊重的态度,虽然不使用“史督师”“史阁部”这样的官面称谓,表示不承认江南朝廷,但却始终用“史公”这个敬语,而且在言辞之间颇多推崇敬重。

虽然张启阳不大赞同史可法的政治观点,同时也对他的用兵方略颇有指摘之处,但是对他本人还是非常非常的尊重甚至是敬重的。

昭昭可法,巍巍史公,流芳千古的热血精忠之士,是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张启阳敬的是他抵抗到底决不投降的精神,敬的是他胸中热血和千秋忠义。

完全是因为爱屋及乌的缘故,连带着对史德威也非常的客气。

张启阳能有这样的态度就已经足够了,至少他已经很清楚的表明不会在这个时候试图进攻江南,也就不必再从江北抽调人马来防御毅勇军了。

至于说“倾巢而动协防淮扬”“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说法,随便听听也就是罢了,又怎么能够当真。

真到了建虏环逼的时候,张启阳若是能够遣一支偏师策应牵制一下,也就算是仁至义尽了,又怎么敢奢望让毅勇军为了江北而死战到底呢?

“张侍讲劳累奔波多有辛苦,又清瘦了许多!”太子起身,亲手给张启阳搬了个坐器,示意他坐到自己身边:“张侍讲上仰先皇遗命,中系复国之重任,下承毅勇军万千将士,千万要保重身份,莫太辛苦了。”

这段时间以来,张启阳确实很忙也很累,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儿,稀稀拉拉的胡茬子愈发显得脸色晦暗,和往日里的神采飞扬轻松写意比起来,简直判若两人。

太子亲自搬椅子给他坐,还如此的温言相勉,简直就是一副君臣和睦的最好写照。

但太子终究太年轻,所有的动作和言语都透着一股刻意而为的稚嫩。

这显然是那些个文臣教给他的,用来收揽张启阳之心。

对于这种小手段,张启阳觉得非常可笑,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殿下诏臣前来,应该不只是为了说这些话吧?殿下与我既是君臣亦是师徒,这一路走来历经风雨。做出这幅样子反而显得生份,有什么话还请殿下直接言明。”

在这之前,蔡枫华等人曾经仔细商议过,甚至早就拟好了一篇说辞,但却被张启阳一针见血的道破,太子登时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口了。

下意识的看了看蔡枫华,蔡枫华则端起茶碗,慢悠悠的品着茶水,似乎没有看到太子的眼神儿。

当太子把目光转向许文才的时候,许文才很不自然的扭了扭身子,故意不和太子的目光相对。

太子顿时就明白了,接下来的这句话只能由他亲口说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