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9章:毅勇军不奉召  回到明朝做权臣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幻想!

“这个刘府丞行事虽是为大局着想,终究手段欠妥。新朝初立万事以稳妥为要,如此粗暴的行径,若是民变”

“民变?你让他们变一个给我看看!”刘乾龙毫不客气的说道:“只要有毅勇军镇着,我就不信他们的脖子比我毅勇军的刀子更硬!”

虽然刘乾龙从来都没有像张启阳那样直接说出“武力决定一切”的话语,但他的所作所为恰恰完美诠释了张启阳的那句话。

“城里还算安稳吧?”虽然已是这江南半壁的君主,却终究没有正式登基称帝,依旧沿用着太子的头衔儿,用“监国”的名义处理军政民事。

和真正的皇帝相比,也就是缺少一个登基大典而已。

蔡枫华还没有得到一个正式的官职,却被临时加了一个建极殿大学士的头衔,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一旦新朝正式成立,他就有极大的可能成为内阁首辅。

这个内阁首辅的位子基本上已经算是内定下来了,只是还没有正式宣布而已。

对此,蔡枫华一点都不着急。

太子殿下都还没有正式称帝呢,内阁首辅着的哪门子急?

蔡枫华本就是崇祯皇帝钦定的侍讲学士,是太子殿下最亲近最可靠的班底,比侍讲教授出身的了许文才还要高。

山河破碎社稷危亡之际,不离不弃一路追随太子,成为内阁首辅大臣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陛下勿忧,城中虽偶有小小风波,大体还算安稳。尤其是府衙获得众多捐献之后,已可应对泱泱百万江北之民”

“说起捐献”太子殿下有些不放心的说道:“我听说那刘乾龙行事残暴,强行逼迫威胁索捐,有没有这回事?”

“有!”蔡枫华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道:“此事臣早已经有所耳闻,府尹王宣同也屡次谈起”

“那”

“陛下不需过问此事!”蔡枫华说道:“权做不知情好了!”

在这些个一路追随太子南来的文官当中,蔡枫华就是这个群体的领袖人物,必然要对太子负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考虑太子的利益。

从江北来到南京的百姓有近百万之众,虽说这些人全都大明朝的忠义之民,但从眼下的局势来看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光是养活这些人就有诸般难处。

好在还有一个刘乾龙。

不管他用多么残暴的手段,也不管他任何的搜刮压榨巧取豪夺,终究是在给朝廷做事,是在解决迫在眉睫的大难题。

虽然手段实在过于激烈,却不失为一个快速见效的办法。

至于因此产生的副作用,比如说“残暴”“虐民”之类的坏名声,在可以用一句“陛下毫不知情”就可以全都推到刘乾龙的头上。

好处朝廷拿走,坏名声给刘乾龙留下,这就是蔡枫华的心思。

太子已经隐隐约约领会到了蔡枫华的意思,但这种事情终究做得说不得,眼下最要紧的是城外的战况。

“新朝鼎革,必然要有一番新气象。”蔡枫华说道:“昔日敌军纵横奔突如入无人之境,是何等是嚣张骄横!各地闻风而退者不知凡几,全都是因为福藩乱政马党专权,不得军民之心。如今万岁临朝圣君在上,前方将士敢不效死命?江南文胜之地,深受国朝教化满怀报效之心,民心之所向众望之所归,皆在我朝,自然一扫往日颓势气象为之一新。”

“军民合力,上下一下,虏兵必败,正可以励精图治,只要万岁勤于国事,亲贤良远奸佞,光复北都收拾社稷就指日可待了!圣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些个话语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却又非常空洞,好像完全就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废话。

同样的言语,蔡枫华等人已经在太子身边说了这么多年,确实显得空洞无物,但是今日却有了几分至理名言的意思。

虽然新朝刚刚成立,太子殿下还没有来得及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称帝,但气象却为之一新。

从北京到南京,一路辗转奔波千里,沿途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全都是清军如何如何的威猛,各地的明军无不闻风而溃,就连被弘光朝君臣视为天堑的长江也被瞬间攻破,足见清军的战斗力之强。

江北四镇十几万人马看起来很有几分雄壮的样子,清兵一来就降的降跑的跑,江北防御体系瞬间崩溃。

开始的时候,人们还在担心江北的状况会不会在江南重演,包括太子等人都有这样的隐忧。

但是现在,他们已不那么担心了,甚至很快就变得乐观起来。

因为气势汹汹渡江而来的多铎撞在了铁板上:从昨天拂晓时分开始,南京保卫战就已全面打响,而且打的有来有回,并不是想象中的一面倒。

三大营的官兵果然不负众望,顶住了清军的凶猛进攻,至今还在维持着防线。

与此同时,残破的扬州军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