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3章:用心险恶  回到明朝做权臣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弃兵卸甲以礼来降,朕可以允他一个公侯之位。若是冥顽不灵抗拒天威,朕必兴雷霆之兵,到时候落个身死族灭匹马不得出关,已悔之晚矣!”

这话听起来确实很霸气,有几分雄主的气势,但却严重缺乏外交斗争的技巧,一下子就暴露出了大明朝可以接受的底线:只要恢复到甲申年以前的情形,只要清廷退到关外,大明朝就有可能会接受下来。

这样的条件,不是一个小小的使者可以答应下来的,就算他当场答应了也没任何作用,必须要清廷全盘接受并且真的退到关外才行。

作为使臣,何洪森表示已经知道了大明皇帝的心意,一定会把大明皇帝陛下的话带给大清皇帝陛下。

按照常理,这场闹剧一般的和谈进行到这种程度,就应该算是结束了,至少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束。

但是,何洪森又提出一个额外的“小问题”:关于交换史环的那件事儿。

所谓的和谈,不过是史环事件的衍生品,连张启阳都没有想到,清廷会抓这个机会发展成为一场外交性质的和谈。

既然大明朝廷才是和谈的主体对象,何洪森当然要把这事对大明朝廷“说一下”。

对于洪承畴这个人,朝廷并不怎么在意,就算是张启阳一刀把他宰了,都不会过问一下。

但是现在,张启阳却要用洪承畴去换史环,这就显得有些微妙了。

史环是史可法的遗女,在江北苦战多年是抵抗军的领袖人物之一,想方设法的营救本无可厚非。

哪怕是洪承畴去换她回来,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但张启阳这么做缺乏一个程序。

当初,他要是事先告诉朝廷一声,请示一下,朝廷应该还是会满口答应的。

毕竟张启阳是收复江北的功臣,这么点小小的要求不算过分。

但张启阳却在私下去做了,这就不对了。

作为带兵在外的统帅,在朝廷不知道的情况下秘密和敌方接触,这已犯了很大的忌讳。

当年的袁崇焕的怎么死的?

“通敌”就是袁崇焕的罪名之一,难道他张启阳不知道吗?

若是因为这事就怀疑张启阳和清廷暗自勾结,复隆皇帝还没有这么傻。

现在的清廷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只要张启阳一直打下去,光复故都中兴大明的功劳本身就大到了天上去,而清廷能给他什么?

虽然不怀疑张启阳的忠诚度,但这事却让复隆皇帝心里很不舒服。

这么大的事情,你张启阳根本就没有和朝廷说一下,就自作主张的去办了,难道你不知道这件事的严重程度?

还是说你根本就不在意朝廷的处罚?

大战正酣之际,复隆皇帝还没有蠢到在这个节骨眼上对去怀疑张启阳的程度,但心里却埋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疙瘩。

最有意思的是,洪承畴这个战俘竟然不在朝廷这边,还捏在张启阳的手心儿里。

到底是不是应该用洪承畴去交换史环?

若是交换的话具体应该由谁去执行,等等这些问题都让朝廷犯难。

“此事朕自有主张,望尔等顺天应民早日来降,若再抵抗天威,雷霆一击之下,朕实不忍言之。”

“恭祝大明风调雨水国泰民安,恭祝陛下龙体康泰万福金安。”

一场注定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和议就这么草草收场了,就好像是晨间的薄雾一般很快就烟消云散,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复隆皇帝却始终对张启阳的所作所为无法释然,虽谈不上耿耿于怀,但心里总是觉得有些别扭。

要说因此就生出见疑之心,还远远谈不上,只是觉得张启阳有点太不把自己当回事。

这个时候的复隆皇帝真的很希望能够收到张启阳的一份奏折,哪怕是作为事后的补充,张启阳也应该对朝廷做出解释。

就算是单纯为了表示对朝廷的尊敬,他也应该这么做。

但是,一直过了去十几天,皇帝都没有收到张启阳的任何奏折,反而是高起潜的奏折先到了。

高起潜在奏折当中,对这次和谈完全就是一种反对的态度,认为和谈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无论伪清廷在和谈之中说了什么,都不足为信,朝廷切切不可上当,更不能给对手喘息的机会。

只有在战场上拿到的东西才真实可靠,指望和谈根本就是缘木求鱼。

我们在前面打生打死,朝廷却在后方与敌和谈,这对前方将士的士气伤害很大。

到了这个时候,连复隆皇帝都有点后悔了。

仔细想想,十几天之前的那场和谈确实不应该发生,根本就应该用非常明确和强硬的态度拒绝和谈,而不是在和谈的过程中放几句狠话。

在这份奏疏当中,高起潜提到了用洪承畴交换史环的事情。

按照高起潜的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