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2章:派谁去朝鲜  回到明朝做权臣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承大统确实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说“能员”这样的评语,对于刘乾龙而言绝对是实至名归。

刘乾龙的办事能力杠杠的,关于这一点,就连最不喜欢他的那些同僚都不否认,而且刘乾龙和毅勇军的关系非常好。

众所周知,刘乾龙本身就是张启阳的人,关系能不好吗?

无论从哪方面看,刘乾龙都是作为钦差大臣出使朝鲜的不二人选。

但复隆皇帝不可能同意。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刘乾龙是张启阳的人。

张启阳占领了朝鲜,再派他的人作为钦差大臣和宣慰使,那不是等于把整个朝鲜都交到了张启阳的手中了么?

“刘爱卿确实不错”复隆皇帝拿捏着姿态,故作思考状稍一沉吟,慢条斯理的说道:“不过呢,这府丞一职亦是紧要,轻易不可动,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臣附议王大人。”

“臣亦附议。”

在一片附议声中,满朝文武全都同意了王宣同的举荐,无一例外全都认为刘乾龙是最好的钦差人选。

如果因此就认为文武百官很器重刘乾龙,那就真是大错特错了。

刘乾龙是什么人?

那是张启阳的人呐。

此人做事狠辣,从来不留余地,简直可以用两手血腥来形容,“阎王刘”的名号可不是凭白叫起来的,那是用无数条人命硬生生堆出来的。

屡屡掀起大狱,株连扩散,死在刘乾龙手上的官吏数不胜数,提起“阎王刘”的诨号,真是让大家又恨又怕,却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并不是说刘乾龙做事滴水不漏,大家找不到他的把柄,事实上刘乾龙做事的手法非常粗糙,真要是揪他的小辫子他根本就跑不掉。

最要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张启阳的人,是张启阳安插在江南的一个钉子。

若是直接把这个钉子拔掉,张启阳必然会做出激烈反应,谁也不愿意去公然招惹张启阳,更不愿意去触这个霉头,万一打不到狐狸还会惹一身的骚,刘乾龙要是报复起来肯定又要杀个血流成河。

好在刘乾龙这两年还算是比较本分,至少不似以前那么高调了,大家也就选择性的故意把他“遗忘”了。

别人可以对刘乾龙视而不见,王宣同不能啊。

王宣同和刘乾龙是一个“单位”的,分别是一个把手和二把手,说好听是“合作多年的搭档”,其实早就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了,简直势如水火冰炭不可同炉,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僵了。

作为二把手的刘乾龙屡屡插手王宣同职责之内的事情,完全就是一副要把王大人彻底架空的姿态,这能忍?

以前有张启阳在江南的时候,就算是忍无可忍也不得不捏着鼻子一忍再忍。

现在张启阳和毅勇军已经到了北方,刚好又有这么一个机会,王宣同当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主动举荐刘乾龙。

从表面上看,这一番举荐是对刘乾龙的信任和能力的肯定,为他争取一个钦差大臣的身份,其实就是想把他排挤出去。

满朝文武看刘乾龙不顺眼,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是能把他从江南的政局之中排挤出去,不仅可以落个眼前清净,还能顺势拔掉张启阳安插在江南的一颗大钉子,何乐而不为呢?

王宣同提名刘乾龙为钦差大臣人选,大家都是成了精的老狐狸,顿时就明白了王宣同王大人的心意,一时间,所有人都纷纷“附议”,极力赞同。

除了皇帝之外,每一个大臣都认为刘乾龙是事朝鲜宣慰使的不二人选。

放着这样的“斑斑大才”不用,简直就是“遗贤”之举嘛!

一众的臣子出于私心,举荐了刘乾龙,这完全出乎复隆皇帝的预料,根本就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别人再怎么“附议”,皇帝都坚决不同意,却又不好直眉白眼的把不同意的原因说出来,只是说“事关重大”“尚需考量”之类的推脱之词。

罢了朝会之后,复隆皇帝满面怒容的对安宁公主说起此事:“举荐刘乾龙出使朝鲜,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朕知道他们是想把刘乾龙排挤出去,朕何尝没有这个心思?但朝鲜是何等大事。文臣误国,看来先皇一点都没有说错。”

听了这话,安宁公主却一点都不生气,反而抿嘴儿一笑:“臣子们有些私心这是事实,但若是说他们误国,那就有些言过其实了。要我说呀,让刘乾龙为钦差出使朝鲜,未必就不可行。”

“那岂不是等于把朝鲜拱手相让了?几百年来,朝鲜为我大明藩属之国,而不是张启阳的。”

和操起急躁的复隆皇帝相比,安宁公主就显得沉稳了很多:“陛下所言不虚,道理也确实这么个道理。自太祖皇帝钦封朝鲜国以来,这朝鲜之地就是我大明的藩属。但终究是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同日而语了。”

“常言说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