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72章:禅让准备  回到明朝做权臣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lt;tentgt;

四个侍讲学士,六个侍讲教授,共同构成了大明王朝的太子师班底。

作为朱长生的老师,这十个人的意见从来都没有统一过,甚至经常爆发激烈争吵。

比如说方学士这样的儒家宗师,素来就主张用经典的儒学作为“教学大纲”,尤其应该使用孟子的“仁爱”理论,为的就是塑造出一为有道明君。

这是最典型的儒家思想。

而顾炎武则更注重“务实”二字,坚决摒弃那些空口白话式的空洞理论,用实际行动践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做法,格外强调“民生”二字。

他始终认为,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这大明朝的江山就是铁打的,一定可以千秋万代于天地同存于日月同辉。

作为最年轻的“太子师”,陈茂则反复强调“民族”理论,不停的给朱长生灌输“危急意识”,认为下一代的君主绝不能安于现状,而是应该不停的开疆拓土,至少要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

种种思想和迥然相异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其他人的认同,自然也就少不了激烈的争吵。

但是,今日,这十位“老师”却非常难得的取得了一致,意见空前统一,正在围绕一篇文章展开讨论。

这片文章的题目是:生民论。

这是朱长生的出阁之作,以顾炎武的思想为基础框架,融合了儒家和陈茂的观点进行阐述。

所谓的出阁之作,基本上就相当于是朱长生的“毕业论文”,按照大明朝的传统,只要这篇文章一出,就代表着朱长生正式成年了。

同时,这篇文章将成为他登基之后的主要施政纲领,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对整个大明王朝,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为这篇生民论要公示天下,不仅代表了朱长生本人的理论水准,也代表了未来的政治框架,其意义之重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

这么多的老师,教导了这么多年,不光是为了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君主,同时还要对全天下人有个交代。

而这篇文字就是最后的试金石!

斟字酌句,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需要反复修改,一丁点的错误都不允许。

因为朱长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太子,若是这篇文章不合格的话,朝野上下只要有人提出质疑,现在的皇帝陛下就有足够的理由把这篇文字“打回去”让他们重新写过,那就意味着对朱长生的教育严重不合格,就意味着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君主。

若是真的出现这种状况,那就真的是只能延后继位的时间了。

“稳,万事只求稳妥。”翁皇后很清楚的知道这篇“毕业论文”到底有多么重要:“且不忙成文,只求没有丝毫错谬之处即可,哪怕多打磨些时日也是可以的。”

第一篇底稿早就交给黄得功看过了,作为最大的外戚,同时也是翁皇后最大的外部支援力量,黄得功对那篇“毕业论文”表示出了极大的不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太稳了”。

四平稳、中规中矩,虽然没有任何明显的错误,同时也没有丝毫亮点,这样的文字说的好听一点叫做稳妥,说的难听一点根本就是平庸。

大明朝新一代的君主,怎么可以是平庸之人?

这样的文字,连黄得功这样的内部人员都不认可,更何况整个朝野呢?

以勇毅公张启阳激进的风格,必然比认同这种东西,所以第一篇“毕业论文”已经作废。

这篇文字,比考状元的股文更加谨慎,不仅要求一定要出彩,还不能流露出贪功冒进的激进思想,否则的会很容易被扣上一个“好大喜功”的帽子。

大明朝的君主,绝不能是隋炀帝式的人物,所以必须再次修改,而且是做出很大的改动。

“这篇民生论强调的民生二字,追求的就是万民安居乐业的效果,但这远远不够。”关键时刻,陈茂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最根本的核心思想:“纵使民有隔夜之财家有富足余粮,但那不是目的而是前提,应让天下人明白,这些资材要做何之用!”

既然是以民生论为题,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修养生意繁荣百业”为主要宗旨,但那仅仅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绝不可本末倒置。

让人民富裕国库充盈,是一个前提,却不是最终的目标,关键是实现了这个目标之后要做些什么。

“国富为兵强之根本,一定要将这个论点贯穿始终!”

在陈茂看来,国家的富裕和民间的充盈,都是对外扩张的基础,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方学士第一个表态:“陈侍讲言之有理,我附议。”

作为朱长生的“班主任老师”之一,方大学士和陈茂的观点并不是很一致,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却赞同陈茂的说法。

更准确一点来说,他附议的不是陈茂的观点,而是陈茂的身份。

陈茂的毅勇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