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战时,军中上下,无论是谁,皆有枢密院调遣。”
寇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吕夷简略微皱着眉头道:“军中监军由武进士担任,但军中的将校由何人担任?”
按理说,武科科考出来的武进士,就是预备将校。
虽说武科废弛多年,形同虚设,可武科一直是存在的。
赵祯重振武科以后,武科应该能恢复不少。
如今皇亲国戚、武勋,去除了大半。
以后军中将校的接班人,应该是武进士才对。
可听寇季的意思,似乎不打算任用武进士为将校。
寇季为何用武进士担任监军,吕夷简倒是知道一些。
无非就是在保留监军制度的基础上,尽最大的可能,避免不知兵事的人出任监军。
寇季面对吕夷简的疑问,斩钉截铁的道:“军中将校,自然是军中有功的将士担任。武进士出任的监军,绝对不能跟军中的将校混为一谈,不然监军制度就形同虚设。
不过,武进士也不是没有出任军中将校的可能。
武进士若是在军中担任监军期间,建立了功业,又想留在军中,那么就可以将军籍从兵部调遣到枢密院,枢密院会根据他的功劳大小,予以任命。
但是武进士一旦在军中担任将校,往后就不能再出任监军一职。”
吕夷简听完了寇季的话,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曹玮在吕夷简结束了问话以后,对寇季道:“以后枢密院只掌禁军,不管地方兵马?地方兵马归兵部管辖,却归地方调度,会不会因此产生混乱?”
寇季解释道:“不会产生混乱,各级衙门,皆有兵曹,也有掌兵之官,地方兵马的调度,皆有他们负责。若是遇到了地方衙门难以决断的事情,可以一级一级上报。
各级衙门若是处理不了,可以呈报兵部。
兵部可以将此事拿到朝堂上论一论。
非战时,枢密院只掌管禁军的升迁调度。
战时,枢密院掌天下所有的兵马调遣。”
曹玮听到此处,略微一愣,细细的品了品,没有再多言。
此举其中的深意,曹玮大致明白了一些。
经过改制以后,朝廷明面上摆着的能战的兵马,看着只有七十一万。
可真要遇到了战事,一提溜,能快速的提溜出一大串的兵马。
更重要的是,能战的兵马都放在边陲,真的有敌来犯,就不用再费力的调遣兵马。
若是边陲的兵马不够,地方兵马可以快速的集结在一起,赶去驰援。
中间省去许多行军的路程。
此举可以说是大大的节省了行军的时间。
唯一的害处就是,地方兵马长期守在地方,时间长了,就会失去打恶仗的本领。
但是考虑到赵祯提出的十年退役的政令,以及边军退役以后充入到地方兵马中的政令,曹玮也就没再去计较此事。
边军将士在军中待了十年,恐怕早已熟悉了军伍中的生活。
纵然是退了,也不可能在地方安安心心的务农,很大的可能是进入到地方的兵马之中。
有他们充入地方兵马之中,也能稍微补充一下地方兵马的不足之处。
随后,王曾、朱能、种世衡、李昭亮、王德用等人,相继对他们心中存疑的地方,进行了询问。
等到所有人弄清楚了这套兵制以后,已经到了天黑。
赵祯并没有放任他们离去,而是将他们留在了宫里,继续商讨此事。
赵祯特地在议事的偏殿内给他们准备了住处。
为了避免风言风语,赵祯给他们准备的住处,距离后宫很遥远。
赵祯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吕夷简等人,提前将尚没有商量妥当的兵制泄露出去。
虽说吕夷简等人已经熟悉了朝廷定下的保密的律法,也知道此类的事情不能往外说,但赵祯仍然得提防一二。
此后近半个月。
几个人都凑在宫里商讨着兵制。
他们白天出现在垂拱殿上陪着群臣们议事,晚上在偏殿内议论着兵制。
寇季给出的兵制,吕夷简等人当天就搞懂了。
但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或者是需要根据大宋的详情改正的地方,都需要商讨。
此外,新的兵制,等于是将天下间所有的兵马打乱,重新安置。
如何妥善的安置兵马,而不至于引起大的反弹,也需要好好的讨论一下。
总之,如此大事,绝对不可能一天就商量妥当。
经过了半个月的商量,最终商量出了一套十分适合大宋的兵制。
如何循序渐进的推行这一套兵制,几个人也商量出了妥善的法子。
兵制和推行兵制的法子,被写成了两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