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因为各地蒙师乡音之故,总会学错许多字的读音。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很难改正。
一旦有了音韵书籍面世,此类的错误就能避免。
此外,蒙童们初学文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会读不会写、会写不会读的场面,从而导致了教化难行。
若是又音韵书籍,就能避免此类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音韵书籍一旦面世,朝廷推行教化也会容易许多。
蒙童们只要学会了音韵,在没有先生教导的情况下,也能凭借着音韵书籍,学会更多的文字,看懂更多的书籍。
朝廷若是在各地设立蒙学,只教授简单的文字和音韵,相信我大宋的识字的人,会快速的多起来。”
寇季一番话说完,赵祯和王曾二人脸色彻底变了。
若是编撰出的音韵书籍,真的有寇季说的这般好,那对大宋而言,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用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形容也不为过。
历朝历代一直在推行教化,可读书人识字的人,一直只有一小撮。
教化难以推行,主要就是读书的成本高、要求高。
乡间那些私塾的先生,在教导幼童的时候,不仅会收取贫寒百姓难以承受的束脩,有时候还看幼童的资质,太笨的人家不教。
再加上学习期间笔墨纸砚的支出,许多贫寒百姓家,根本就承担不起。
但,一旦寇季所说的音韵书籍问世,幼童们在跟着先生学习的同时,也能自学一部分。
这将会大大的减少幼童们学习所需要的支出。
此外,朝廷若是能出钱将蒙学推行到大宋全境,那幼童们蒙学的成本还会再降。
到时候学习的人自然就多了,识字的人也就多了。
大兴教化,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寇季说的很少,但以赵祯和王曾二人的眼界、身份、地位,他们能想到的更多。
王曾盯着寇季郑重的问道:“你如何确保朝廷将蒙学设立到全大宋?”
寇季坦言道:“一字交子铺从成立到现在,一直没有帮朝廷出过什么大力。朝廷推行蒙学,就是它出力的时候。
我大宋教化难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钱财的问题。
只要付出足够的钱财,我们可以让大宋每一个人读上书。
蒙学不取分文,也不是什么难事。”
赵祯和王曾听到寇季这话,脸色彻底变了。
赵祯缓缓起身,盯着寇季沉声道:“四哥,天下的幼童,足有千万。千万幼童蒙学,所要耗费的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一字交子铺固然有钱,但那些钱都是别人存进来的,并非是朝廷的钱财。
朝廷纵然用了,回头也得从国库支出钱财,弥补到其中。
不然,蒙学还没有推行出去,一字交子铺就先完了。
朕并非吝啬,朕也想让大宋所有人都读书识字。
可我大宋现在没有足够的钱财。”
寇季盯着赵祯道:“没有就去抢!我们大宋多的是兵马,四邻也多的是钱财。用四邻的钱财,供养我大宋的幼童读书足以。
我大宋读书识字的人越多,兴教化的成本就越来越低。
总有一日,我大宋不用四处去劫掠,也能让我大宋的幼童们读得起书。”
“抢?!”
赵祯略微愣了一下。
王曾在一旁皱眉道:“打仗会死很多人”
寇季平静的盯着王曾道:“我身为枢密使,自然知道打仗会死很多人。但我大宋现在要大兴教化,又没有足够的钱财,除了抢,还有什么办法?
用我大宋数十万将士的性命,换取十代、百代人读书识字的资格,难道不划算吗?
劫掠只是暂时的,但兴教化,却是百年大计。
而且真去劫掠,也不会死那么多人。
以我大宋现在的兵锋,天下鲜有人是我们的对手。”
见赵祯和王曾二人沉默不语,寇季就继续说道:“我们抢来的钱财,不仅能供养我大宋的幼童读书。那些参与到战争中的将士,也会因此获取大量的钱财。
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愿意去当兵卒。
所以当兵卒的,大多都是贫寒人家的子弟。
贫寒人家也能因此富起来。
河西、兴庆府等地,就是最好的例子。
军中那些贫寒人家的子弟,在中原腹地活不下去,就只能去当兵卒,讨一口饭吃。
他们在河西、兴庆府等地,分得了百亩、千亩的良田,举家都脱离了贫寒。”
赵祯听到此处,不再犹豫,“那就去抢,只要不是祸害我大宋百姓,祸害谁,朕都不在意。”
王曾急忙劝解道:“官家,此事还得三思而后行,且不可莽撞的下决断。派遣兵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