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过后,已是临近五月。
身在凉州的各部兵马,也纷纷开始退回关郑河西必死无疑,胡虏在此时也不会再来寻周朝的麻烦。
布置大军于冀城,对于后勤的压力还是较大。
第二军、第五军以及第七军悉数返还长安,凉州的第四军以及诸多壮勇、氐兵、郡县兵,也开始进入整合阶段。
庞羲在未接应到刘范后,也立即率军返还蜀郑镇东将军张卫,去了冀城一遭,准备择日去往长安。帐下大将杨昂及杨任,率领汉中兵,沿西汉水退往南郑。
河东卫觊、张济,仍在严阵以待,谨防在汉、赵两国战云密布之时,奇袭河东。
高奴的第一军第一师,在与新组建的京戍守备军换防后,赶回长安,与军部汇合。
至此,周朝诸军制,纷纷聚往长安。
长安城内各官署,也开始忙起战后工作。大量阵亡人员的统计、抚恤,军卒将校的战功、赏赐,各军兵员的筹备、补充……
而且此次不论伤亡还是战功的统计量,都非常巨大。因为先前洛阳大战的战后统计,也仅是进行到一半,便因战局恶化停顿。
两者相交一起,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工作量。
五月中旬。
周朝还在繁忙之间,蓝田大营每日都会送出一部训练好的新丁,补充至扎营于上林苑的大军。同时,再招纳一批新兵。
兵源主要来自于河东,经历甘泉宫一战,关中青壮力大幅度损失。建国初拥有二十四万余的青壮,现在最多也就剩下十八万,甚至更少。
要晓得,这个数据可是包括了几年来,每年长大成饶年轻人。
而河东不同,劳壮力仍旧在三十万以上,足以为各军提供充足的兵源。
唯一的麻烦就是大量新兵的充斥,军队战斗力肯定有所下降。尤其是第七军,以及新编成的第三军,几乎全是新兵。
第二军、第五军也多多少少补充了三四成的新兵,只有第四军及第六军尚且维持着战斗力。
至于两个骑兵军就更惨了,很多新兵只能勉强骑马,战斗力直接砍了八成。
新组建的京戍守备军,全是新兵,而且师级编制锐减至三师。
倒是禁卫扩编至军,组建禁军,下辖羽林师、虎贲师,骁骑师,二骑一步,加上余者编制,高达两万余人。一跃成为三军上下,兵员最多的部队。
但战斗力,也就仗着人数,比第三军和第七军强那么点。
积攒了几年的重甲,也在谷口一战中损失殆尽。纵是之后张任大败胡虏,夺回的重甲也不过千余套,皆有破损。
修修补补,敲敲打打,勉强得到了四百余副。其余刀矛戟戈,弓弩箭矢,也消耗巨大。随着大量兵员的补充,长安武库,为之一空。
诸军之中,本披甲率高达八成,锐减至不足三层。
多数新兵,仅靠着一身赤色布甲,维持体面。札甲都只能是装备那些精锐老兵,保证最大战斗力。
好在大胜之下,缴获了不少战利品。尤其是牛皮,不论是胡虏硝制的粗糙牛皮,还是宰了生牛,少府自己硝制的牛皮,都能在未来三年内,为军队提供两万副札甲。
中原制作札甲的效率非常高,毕竟工艺成熟,真正限制生产数量的还是原材料。
汉武一朝,连铁甲的储备都能高达数十万副,至于札甲、马甲等,估摸百万不止。这就是大汉能够踏马北幕,威压西域最主要的原因。
唐朝鼎盛时期亦是如此,靠的就是大量铁甲以及战马,横扫诸夷。
至于现在,全下拥有的铁甲恐怕都不会超过两万副。不仅仅是东汉王朝的实力比不上西汉,世家的兼并也是其一。
纵观东汉群雄割据之际,各方势力的甲胄几乎全是皮制,甚至还有大量的布甲存在。而在三国后期,魏蜀吴的披甲率都大幅度上涨。
乱世之中,匠户的损失也是非常大。比如河东的原将作坊,本来拥有高达十几万的各种匠户,现在只剩下五六万之数。
他们有的死了,但有的只是趁乱失了匠籍。官府收拢后,编成了民户。
其余的刀戈兵刃,倒是容易打造,弓弩箭矢也能很快补充。
用不了两年功夫,大周仍然实力强劲。
关症凉州各地进入休养期,高诚也开始忙活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
蔡氏已经过了陈仓,正在往长安赶来。
船队沿褒水直抵陈仓南,而后由纤夫拉扯进入渭水。当然,这些都是不大的商船,以及一些型战船。
那八艘大楼船,只能停在汉水上,他们可去不了长安。
不过,倒也巧了。
八艘楼船,宛若雄阁,屹立南郑城外,着实是震慑力非凡。
便是张鲁也不禁感慨蔡氏之盛,八艘楼船,只要再配些舟舸,足以匹敌整个益州水师。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