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过去后,文丑才大松了一口气。
洛阳城,算是彻底拿下了。
然而整个河南尹,却还有几个地方,为周军所占据。
围攻洛阳期间,齐楚两军攻城略地,占领了汜水以东不少县邑。但现在都被赵军轻而易举的收复了。
唯有西面的伊阙、谷城、河南以及西南的新城,四座县邑关卡,成为了文丑的心病。
周军主力早已退回了关中,但根据刺奸司的密探所查,其军大多数都驻扎在弘农、潼关、河东一带。如此部署,显然周军也在防范赵军西进。
自己没有西进的想法,函谷、潼关经过这些年周国的修缮,具备着非常强的防守能力。而西南陆浑关,比起函谷、潼关要易攻一些,但周军肯定也有所防备。
再加上国朝也不打算先和周国交战,所以周军应该是在防范自己攻打伊阙和新城。
很难办啊!
洛阳本就是四战之地,险要虽多,但也容易被人掐住脖子。尤其是不久前的周攻伊阙一战,经新城杀入颖川,配合齐军封锁东部,整个洛阳地区就成了孤地。
这一点自己不得不防,因为周军也有能力如法炮制,以对付楚国的法子,来对付赵国。
其中关键就是河内!
周军屯兵河东,不是没有缘由。只要自己攻打伊阙,河东的兵马随时都可以杀出箕关,截断洛阳与并州、河北的联络。甚至,冒险之下直逼邺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再加上并州出动了两万兵力参与洛阳之战,而太原一带,只有五万余人。看似不少,但没有离石之险,周军可以长驱直入,径抵太原。若是再有轲比能相助,周国在河东、西河的兵力,同样对并州也有非常大的威胁。
当然,拿下洛阳,对于赵国而言,有着巨大的好处。
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卡住了周国东出的念头。
只要国朝依照田相的谋略,拿下中原之后,周国也就这样了
随后不久,文丑使大将高干、朱灵二人各引兵一万,分屯枳县、野王。又有河内太守王匡及其帐下大将方悦,屯兵万余于怀县。
三万兵马驻守河内,足以支撑到邺城、洛阳、太原三个方向的援军抵达。而洛阳则是由自己亲自率余下四万兵马,亲自坐镇。河南尹东部诸县邑,由袁谭率大戟士坐镇荥阳,由其下大将岑壁率军五千驻守垣雍城,大将彭安率军五千驻守新郑。
各军抵达指定驻军点时,邺城方面的嘉奖和封赏,也送抵洛阳。
同时,洛阳失守的消息,也传遍天下。
邺城赵国君臣,自然是欢庆之。在国朝整体战略中,夺取洛阳也是关键之一。虽然对于袁尚一派系的人而言,长公子袁谭依靠洛阳之战获取了巨大的战功,有些不利于己。但既定的明岁分兵两路南略中原之时,他们将会获取更大的利益。
而相对应的楚国君臣,就不一样了。洛阳失守,大将军及国朝诸多大将战死沙场,还有更多人的投降于赵,对于刚刚开始往深渊外面爬的楚国而言,无异是一块巨石又砸到脑门上。
军队的士气就不用提了,张勋能成为大将军,在全军中的威望都很高。不只是朝廷百官,连底层的士卒都知道,大将军是他们楚国最优秀的将军了。至于太尉、车骑和卫将军,不便言多。
此外便是朝野民众的心气,国都失守,大将军战死沙场,几万军队或死或降,让所有人都心生不宁。
这世上没有人是傻瓜,即便是那些贫穷的民夫,也知道国都失守,大将军战死沙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什么概念!
一个不好,可能就是国灭。
楚国社稷亡不亡无所谓,反正他们已经经历过大汉帝国的败亡,不外乎多一个楚国。可国势弱,势必就有别人来欺负,战端一启,最遭殃的还是他们。
于是,逃亡、避祸开始了。
百姓大量流失,是每一个国家都不想看到的事情。然而,楚国却无能为力。大量的军队还部署在边境线附近的城池里,以防备其余势力趁机来攻。内地根本就没多少军队来管理,更无法封锁境内所有的道路。
眼看楚国又遭了殃,难受的还有曹操本人。
借着合周攻楚一战,本打算就此瓜分楚国。但一来赵国逮着周、赵伊阙大战的良机,果断迅速南下。二来,自己的主力大军又被拖在陈留一带。三来,周国显然也没有打到底的想法。
于是,占据洛阳的赵军,让齐国边防的压力,更上一层楼。
而今,邺城都不用派探子去打听,只要走过去,就知道赵国明岁要兵分两路,南下中原。赵国君臣也丝毫不忌惮,全然不管那四处散播的战略信息。
知道了对方的大概战略部署,是一件好事,同样也是一件坏事。
因为,齐国真的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对抗赵军。尤其是现在,赵军还拿下了洛阳。
兵分两路,不用猜都知道肯定是一路出河洛攻兖州,一路出平原攻青州,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