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73章 荆吴  天下末年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几天下来,自御帐斥责杨彪过后,高诚心情就没有好过。

杨彪的提议,显然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而越是往后面猜测,就越感觉可怕。

军方愿意迁徙百姓,是因为可以获得功劳,可以在自己计划巡视南阳中,有份好的作业上交。如果抛去这些利益,只考虑统一天下的大战略,军方不出意外也会更乐意拿这些灾民,拖垮曹操。

但自己属实是没想到,政方也不愿意接收这些百姓。更可能的原因,应该还是在徐荣的那封信书上吧。

那些士族,是在担心来自豫州的士族,会争夺他们利益。

豫州,不仅仅只有一个袁氏,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士族,数不胜数。

如今国朝大臣中,出身豫州的有钟繇、郭嘉、阎象他们。阎象是中枢令,位高权重,但阎象妻小至今未寻到,也就影响不了关中士族更多的利益。而郭嘉一直是军师祭酒,虽说掌握着调查司,但那些关中士族知道他们参与不进去,也知道郭嘉在各项政令的影响没那么大。至于钟繇,尚书令的职位应该是关中士族最想要的位置了。

但他们撼动不得!

不过,有些事不能只看表面!

阎象在回书中的言词,显然是难当众口。而关中士族推出杨彪来,有试探自己态度的味道。也许,还有着对皇权撼动的尝试。

可以预见,如果这一次自己向他们妥协了,后面他们就能够做的更多了。

看来,得趁着这次机会,给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打压了。而不能再像往常一般,做什么利益置换了,免得他们再心生侥幸。

三月过的很快

当颜良败亡的消息传到弘农御营时,刚好迎来四月。

同时,出使邺城的使者,也带着修订的停战约书,回到御营。

好消息,总归会让人心情回暖。

周、赵停战,是对于这场争夺中原战争的结束。

这一仗从去年八月份开始,到今年四月份,只有八个月的时间,但对于所有参战势力而言,都有着难言之苦。

也许比起以前的战争时间短的很,可规模却是远远超过以往,而消耗更是不计其数。

主战场豫州已经被打烂了,根据徐荣传来的消息,大量的流民开始往南阳、颍川而来。进入豫州迁民的军队已经退回平舆和宛城了,现在不需要他们去主动迁民。

齐国上下忙的不可开交,好在彭城战事结束,军队很快就会驻扎地方,可以维持豫州各郡的局势。但乱民已起,粮食匮乏的齐国,想要赈灾救民,没那么容易。

次战场并州,赵国大将淳于琼已经率领主力部队,撤回冀州。而张郃、高览等人则是退往上党,晋阳城内仅留下了数千赵军,准备后续的交接事宜。

太原郡的百姓,也随着赵军中的太原人士退往上党,减少至二十万口。至于雁门郡,周国使节已经去见郭蕴了。

河洛一带,自打赵军烧了敖仓之后,齐军便退回了汜水关及其以东地区。显然,齐国上下知道他们无力与周国争夺洛阳。

而今,洛阳城内的五万余赵军,也多是归心似箭,想要早日回到故土。

昌邑一战,对赵军而言,主力的损折并算不上什么。真正伤到的是三军士气、心气!

从邺城归来的使者口中得知,赵王虽极力恢复邺城一带的军心士气,但至今邺城南赵军大营,依旧宛若死灰。甚至,邺城内的守军也受到败军影响,气色低迷。

对于赵国而言,短时间内想要将军心恢复到平常状态,已是不可能了。

倒是吴国那边,突生变化

御帐众人退去后,高诚与郭嘉席案对坐。

“奉孝,文和已经去了洛阳,准备交接之宜。现在朕身边,能出主意的就剩汝了。可今日小议,汝却一言不发,是为何故?”

高诚看着郭嘉,心中有些担心。

“陛下认为曜卿所言如何?”

郭嘉没有第一时间回答,反而问向高诚。

高诚眉头一凛,沉索了片刻后,言道:“非善。孙策突然遣兵攻打豫章,不是个好苗头。曜卿显然对孙策不甚了解,才会劝朕陈兵荆北,胁迫荆襄。”

“不错。刘琦若顾豫章,则吾等顺势取襄樊。刘琦若顾襄樊,则吴军胜算倍增。荆南一乱,国朝取荆北轻而易举。想法很好,也有很大的可行之处。但,吴国已然有了淮南三郡,再取荆南四郡的话,就是另外一番状况了。”

郭嘉面色看起来有些肃穆,心中已经明白了吴国的打算。无非是划江治南,积蓄实力,静待中原再战,伺机北上。

“吴王雄心不减啊!”

高诚眨巴了下眼,没有任何的惊讶。吴王若是就此服大势的话,那他就不叫孙策了。

郭嘉点了点头,目光凝视着自家陛下的面庞。

大周并非没有后制之策,姻亲之联能给大周带来莫大的政治利益,同样也让吴国至今安然无恙,甚至又壮大了些许。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