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 当家方知柴米贵  病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代画家大部分都能明白“远大近小”这一现象,但还不能理解二维三维的关系。

三人虽然不懂几何,但也不是傻子,赵枢简单一说便明白了最简单的“一点透视”。

“就好像咱们要画条路,可以将路的两边从纸的左右两边开始画,到中上部分汇聚到一点,这样就可以营造一种人站在路中间的错觉。”赵枢拿起毛笔,在纸上画了两条斜线,外面草草画上几笔作为花草,远处交点几笔画了座亭子作为演示。

“原来如此,郡王真乃神人也,竟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苏汉臣恍然大悟,击节赞道。

“你是在拍马屁还是真觉得这很了不起?”赵枢的疑问显然不怎么符合这个年代的交流方式。

“草民是真心敬佩,绝无虚言。”苏汉臣被赵枢如此直白切不合礼节的询问噎红了脸说道。

苏汉臣的确不是拍马屁,这个年代没有系统的数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都有出色的几何功底,达芬奇就是机械大师,米开朗琪罗也是出色的建筑家。苏汉臣他们要想掌握油画的画法,光知道材料是没用的,必须接受系统的几何学教育。

几何教育,教育?

嗯……

赵枢心里突然升起一个让他无法拒绝的念头。

当时他就想到,这个念头不只能改变大宋历史,更可以改变世界进程。

“还有阴影,”下定决心后,赵枢拿过茶杯继续讲解,“拿这个杯子来看,阳光照到杯子上,杯子后面便会有影子,我们把影子画出来,就能让这个杯子看起来像凸出于直面一样。”

赵枢又草草几笔画出一个杯子和影子。

“而杯子各处的亮度也不同,亮度懂吗?就是或明或暗。我们画出不同的亮度,就会让杯子更有立体感,立体感懂吗?就是更真实,区别于平面上的感觉,也就是汉臣兄所说的’触手可及一般’。”

三人若有所思,赵枢本来想随便说两句打发他们走,但讲起来竟滔滔不绝忘了时间,等赵枢停下来,已经傍晚了。

“留下来吃饭?”赵枢开始送客。

“不敢不敢,今日得郡王指点所获良多,初时郡王说一字之师,今日我等于郡王处所得,何止万言……”马贲又开始啰嗦。

“好了好了,三位也不必客气,以后还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咱们可以一起讨论,我也会向三位请教,这些画你们拿去分了吧,便作他山之石,希望能对三位有些启发。”

三人没想到赵枢这么大方,把他画的鸡蛋和蔬菜全送给他们了,连连道谢告辞。

嗯……

教育……

学校?

这三人确实给了赵枢启发,无论是以后的炮兵还是航海,或是养私军,都不是靠文盲能胜任的,要培养专业人才,而白露找到的那些孤儿,不正是最好的人选吗?

不太合适吧……

合适,他们最合适。

现在离靖康之变还有十年整,赵枢原本想不通下一步该做什么,现在有了,这便是下一步的路。

赵枢拿出纸笔,开始做教学规划。

此时白露回来了。

“郡王,外城一共找到三百多孤儿,一百一十三个女孩,剩下都是男孩。”

……赵枢以为最多一百多。

“郡王……”白露欲言又止。

“怎么了?”

“有些小女孩被青楼捡走了,我们能不能……”白露觉得自己有些得寸进尺。

“哎……”赵枢也很头疼

“算啦,谁让她们命好遇见我了呢,你带周楚去,把人都要出来。”

“郡王博施济众,真乃……”

“好了好了不要拍马屁了,去做事吧,我还有东西要写。”

晚上吃完饭,赵枢把大管家和管事叫到正房,开始算账。

宋朝的一石米是九十七公斤,将近两百斤米,

“一石米两贯钱,以这些小屁孩的饭量,一石粮大概可以供一个人吃四个多月。”

赵枢在一旁背着手踱步,竹樱在算账,白露在一旁记录。

“布一匹四百文,盐一斤六十文,猪肉一斤四十文,不过有三成猪板油被咱们买走做肥皂了,所以肥肉价格高了不少。”

“多买瘦肉,肥肉没什么营养。”赵枢补充道。

“多买?给他们吃饱就可以了吧?”

“不只要吃饱,还要吃的好些,每天至少一顿肉,以后不管是做工还是做些别的事情,力气大些总没坏处。”

“还有,每天吃三顿。”古代百姓一般每天只有两顿饭。

“嗯……那每人每月大概要花一贯左右。”

“上限算两贯吧,多了退,少了就省些,别太吝啬,以后他们会加倍还给咱们的。”

“行,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