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李鹿  病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是吹制法,是一种西域传过来的工艺,在炼丹炉中挑出浆状琉璃,包裹到空心铜管一头,然后吹到模具内,再放到小火炉中退火三天,让其冷却,如果没有这一步,琉璃会很容易自爆。”

???

赵枢本来想炫耀一下他前世在网上看过的吹制法,没想到这个时代已经有了。

虽然大部分时间赵枢都能给这些工匠理论上的指导,但偶尔也会有这种装逼失败的时刻,没关系,赵枢早就习惯了。

行吧,第一百零七次小看古人。

“那你们能不能吹出薄厚均匀的琉璃筒?”

“这个恐怕很难,小人或许可以做到,十次里能成功两三次吧,但他们都不行。”

吹筒法做玻璃板是赵枢唯一知道的做玻璃板的方法,但看来技术要求太高,这个老工匠已经是京城周围数得上号的琉璃匠人,估计只有到他这个年纪才能掌握这个技术,而且成功率也极低。

低成本方案行不通,工业革命的机械降低生产者技能要求不是说着玩的,赵枢并不懂其他平板玻璃工艺,不过他还有备用方案,灵感来自于铁板,他计划做一套水力对辊机,像压铁板一样把玻璃趁热辊压成平板状。

不过平板玻璃只是用来做窗户和镜片,普通日用器皿并不需要厚度均匀的要求。

“嗯,那在去除气泡和调整颜色之前,你们先练习一下吹玻璃杯吧,我这有几张图纸,你们看看能不能做成这种形状?”

赵枢画的只是普通的高腰玻璃杯,酒盅和玻璃碗,几乎是最简单的器皿了。

“回郡王,完全没有问题。”

“嗯,那就好,我让炼丹术士那边试验一些消除气泡的材料,如果他们找到了,不用来请示我,你们配合着摸索一下。”

“是,小人记住了。”

“嗯,没什么事了,你们忙吧。”

走出琉璃作坊,赵枢继续转。

木匠作坊已经在批量制作四轮马车用的板簧了,印刷作坊也已经把人体简图印了二百本,现在正在做内脏结构图的雕版。

赵枢从铜匠那里拿了几个碗,进到瓷器作坊大院里。

他本想做些二十世纪火遍全国的搪瓷杯,他自认为这辈子是很难做出不锈钢了,无毒的防锈技术中搪瓷应该是相对简单的。

他本以为这个年代已经有珐琅工艺了,然而打听了很久都没有消息,赵枢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珐琅工艺是十三世纪才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的。

早知道让去西域的商队把这个工艺带回来了……

不过赵枢认为搪瓷杯值得一做,他看过纪录片,这东西就是把搪瓷釉料涂抹到金属杯子上,然后用炉子烧几分钟就行了,跟陶瓷釉类似,难度只在于搪瓷釉料的配比,所以这个工作交给了瓷器工匠,遗憾的是现在做不出铁皮杯,只能用薄铜碗练手。

一切都顺利,赵枢开始了教书的日子。

小孩子学东西真快。

虽然赵枢这具身体年龄也不大,但不妨碍他把十二三岁的同辈人称作小孩子。

被选中来上生物课的孩子一共三十七个,都是半年前收留的孤儿中比较大,识字和算数掌握比较好的,其中男女都有,由于这个学院并不是正经的儒家学院,没有什么老学究,实际负责人是白露和周楚,也没人反对赵枢让女孩上学。

而且赵枢说的有道理,总不能白养她们吧?

这些孩子知道给自己讲课的是郡王阁下,官家的皇子,一开始还很害怕,甚至在课堂上不敢抬头看赵枢。

经过几天的相处后,学生们发现这位郡王不仅为人和善还风趣诙谐,还经常在课堂上讲些笑话,跟那些古板的先生完全不同,胆子也就大了起来,甚至开始给课本挑错了。

“嗯,的确印错了。”

几个学生在休息时间跑到讲桌前,跟赵枢说好像有一个字印错了。

“这是活字印刷的典型失误,工匠在安装活字的时候搞歪了,你们知道活字印刷吗?”

学生们摇头。

于是赵枢又在生物课间讲起了印刷术,赵枢认为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很有必要,毕竟现在还在成长期,能根据他们的天赋和兴趣来分类培养比起一锅烩要好多了。

讲完印刷术的发展,赵枢又开始夸奖提出问题的学生,

“你们能发现并提出书本的错误,这很好,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们以后也要学会自己思考,不要迷信书本。”

此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说。”

“可是郡王……哦不,先生,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书中的东西对不对呢?”

“实践,实践出真知,要做到知行合一,比如说书中写到心脏在左边,那你们就可以自己摸一下是不是左边有心跳而右边没有呢?书中的知识你们都可以去实际做一下,当然,这生物书你们现在很难实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