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一章 合作  病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怎么会……原来只是听说海商获利颇丰,本以为是民间传言,日本竟真的如此富庶吗?”

“是收益与风险并存,赚钱确实多,但海路也确实难走,最重要的是海路不比陆路,在内地做生意,商队遇上暴雨大不了在驿馆歇着,但海上遇到风浪很可能全军覆没血本无归的。我这次回来的路上就遇上了大风,先是去高丽避风浪,然后又被吹到日本,几艘船都受损了。若是运气差些、船小些或是没有有航海经验的船长,怕是就算能回来,损失也不会小。所以说这次能赚这么多钱是撞了大运,不具有普遍性的。”

“原来如此,看来世上没有那么容易赚的钱啊……”

“你对日本市场感兴趣了?”

“暂时没有,以后你的船队规模大了,我大概会跟你沾点光吧,这次想跟你说的是另一件事,听太子妃说,你在西域带回了几种作物?”

“是啊,一种水果,一种蔬菜,还有一种叫棉花的。”

“像丝绵一般,但是可以种在地里?”

“没错。”

“你准备怎么卖,跟人合作还是自己开拓市场?”

“老实说这些事我暂时还没想过,他们带回来的种子不多,处于保险起见只种下去一部分,收获要等到两个月后了,短时间内没有足够的产品拿出去卖,有经验的老农说至少要用两三年时间来扩大规模,如果成色不好还要慢慢改良品种,那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

诗经有云“茀厥丰草,种之黄茂”,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是外貌协会成员,知道外形出众的种子收成更好。

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顺时种之,则收常倍”的人工育种法。还记载了嫁接法——既生,长二尺余,便总聚十茎一处,以布缠之五寸许,复用泥泥之。不过数日,缠处便合为一茎。留强者,余悉掐去。引蔓结子。子外之条,亦掐去之,勿令蔓延。留子法,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取第四、五、六子,留三子即足。

而在《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著作中便详细记载了嫁接之法,甚至还从原理层面认识到了种间嫁接的亲缘关系作用,指出“林檎、梨用木瓜接,栗用栎接”。

唐朝时期,人们懂得了有效地用杂交稻来提高产量(三系法)。

这些知识都是赵枢试图指导农业生产时才去差的,再翻阅了十来本农业书籍后,他从中得出的结论是——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干,他只把自己知道的那些原理告诉他们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只是改良品种,对产量影响最大的还是化肥,这是这个时代的专业人士们远远无法触及到的,氮肥的基础涉及到合成氨工业,而重工业的基础是炼钢……

好在耐火砖虽然还没达到要求,但一次比一次好了。

作为粮食商家兼大地主出身的朱孝章自然深谙此道,说起来实践经验远远比赵枢这个只在书中看过理论的赵括多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是这样没错,育种的限制主要在气候,有些产品的育种一年中只有不到一半时间能做。”

“是啊,听谁说夷洲气候温暖,稻可三熟,只是太过荒僻人烟稀少,不然去弄块地全年无休地实验育种确是个好去处。”

“太子妃和嘉德帝姬带拙荆去你们家别院玩过,听说你有个不小的暖房?”

“嗯,其实现在还不够大,我正打算继续扩建。”

“暖房在夏季无用。”

“岂止是夏季,春秋也只有半个月能用,你是说冬天在暖房中育种?。”

“是啊,你的暖房比起纸窗暖房好太多了,而且你有那种水力风车甚至能控制风量。”

“暖房不在河边。”

“那就建在河边。”

“你派人来帮我吧,你想怎么合作?”

“好,那三种作物,咱们联手育种培养,规模大后我来出地种植,卖粮也由我来,十年内利润平分。”

“十年……我看用不了这么久,这些作物就会被推广开来。”

“但咱们有育种优势,所以咱们的产品在二三十甚至更久的时间内都会是最好的。”

“有这么夸张?”

“有,你有没有听说过一种稻米叫‘占稻’?”

“‘占稻’?你是说‘占城稻’?”

“这俩就是一种东西吧,你听说过?”

这不废话吗,占城稻谁没听说过,不过……

“咱们吃的不就是吗?”

“当然不是,咱们吃的是粳米,又叫大禾谷。”

赵枢只在初中课本上了解到两宋时期引进占城稻,还以为自己吃的就是,至于日常中没人说过“占城稻”这个名字,他认为这是后人的说法,没想到根本不是一回事。

“占城稻是不是比粳米好?”

“占稻在唐末传入福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