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章 两败俱伤  病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计划在银、夏、宥三州之界修筑永乐城,代替种谔修这三座城的方法。

种谔吓傻了,极力反对。

永乐城这个地方,用《宋史》描述——依山无水泉。

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没错,马谡失街亭就是这种情况,典型的易攻难守地形。

朝中有人好办事,徐禧一封奏折把种谔打发去延州,拉拢了沈梦溪,欢欢喜喜去修城了。

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评价,徐禧这一手很作死,但带入进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很合理的,的确如他所说,修城是很花钱的,既然一个城就够用,为什么要修三个呢,你种谔是不是想借修城的名义搞钱?

至于种谔的担心,无非是在修城后大军驻守前西夏人前来攻击罢了。

这种想法在当时才是荒谬的。

原因很简单,总结五路伐夏时说了,把边境到兴庆府一路上抢了个干净,占了不少地盘,虽然没能达到一举灭国的战略目标,但给西夏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西夏最大的损失反倒是由拖后腿的小心眼高遵裕造成的。

由于他在背后捅了刘昌祚一刀,导致失去了攻占灵州的最佳时机,自己围攻了十八天破不了城。

但当时即便宋军在城外冻了十八天,西夏也是没有能力出城反击的,所以采取了两败俱伤的方法,决黄河大家一起死。

决黄河,三个字而已,但后果却是灾难性的,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决黄河御敌,杜冲、光头,都是杀敌零自损几十万。

这次西夏的决黄河杀敌不少,但自身损失也不会小,最重要的是几百里的洪泛区在几年内都会颗粒无收,谁损了八百,谁损了一千,还不好说。

但这也是唯一的方法了,蝮蛇螫手,壮士解腕,要么我死,要么大家一起重伤,理智的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不能否认的是,五路伐夏的绝对损失一定是宋方更大,但四十万民夫的损失对近亿人口的大宋来说,说小不小,但要说大吧……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也就是个数字,算不得伤筋动骨。

但体量小的西夏就不同了,西夏总共不到二百五十万人,这次虽然艰难获胜了,却是真正的元气大伤。

按常理说,这次战争后西夏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休养生息,以图恢复元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所以说是不用担心西夏大军来袭的。

徐禧和沈括只花了半个月便修好了永乐城——堡各六个。大砦周长九百步,小的五百步,大堡二百步,小的百步,用工二十三万人次。

这个故事中最大的变数,就是梁太后。

按照常理来说,西夏不会大举来攻。

但梁太后不是遵守常理的,她是那种很特殊的……战争狂人。

封建时期,除了国破家亡的全民皆兵以外,军队在总人口中占比不会很高,而且文明程度越高,这个比例越低。

欧洲一般是百分之一,与北宋同时期的黑斯廷斯战役,双方一共两万人,就导致英格兰亡国了。

中国作为中央集权制国家,在这方面比起西方有优势,但平时也不会超过五十分之一。

而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也不过维持总人口10%—15%的军队,神宗时期的宋朝是一亿人口维持六十万禁军兵额。

梁太后在五路伐夏后坚持骚扰,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沙州民,十人发九,齐赵兴州,议大举。

百分之九十,不愧是战争狂人,算你牛。

没办法,耕地被自己放大水淹了,日子还要过下去,只能靠抢劫休养生息啊——梁太后。

徐禧修永乐城之时,梁太后也得到了消息。

宋朝的目的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傻子都看得出来。

而永乐城的地位,西夏人也不可能看不懂。

宋人想趁他们休养生息时筑城的打算,他们也明白。

这就像小说中所说的虎狼春药,吃了会损害身体慢性死亡,但不吃,今晚上就过不去。

战争狂人梁太后决定——恰。

刚刚被战火烧过都城以东所有国土的西夏不到一年时间便凑出了三十万拆迁大队远征永乐城。

这次战争过程没什么好说的,大军到时永乐城已经修好十天了,徐禧只留了四千守军。

如果徐禧知道对方兵力,肯定明白这仗根本就打不了,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抱种谔的大腿,请他出兵救援。

二是喊上城中四千人跑路。

但他不知道,他犯了典型的教条主义错误,认为西夏此时不可能集结大军来攻,肯定是小股部队骚扰,所以把沈梦溪留在米脂,自己只带了两万五千人去救援。

多谢徐兄救命之恩——沈梦溪事后在徐禧坟头烧纸如是说。

西夏方三十万人,按照之前所说的远征比例,其中应该有五六万战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