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五章 出山(上)  病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鹿不信什么轮回之说,积阴德这种事更是无稽之谈,但出身决定命运,他对此深信不疑。

这不是什么迷信,而是不同阶层的人所拥有的资源、人脉,都是天壤之别,不往大里说,也不说别人,单说李鹿自己的成长历程,脱产读书就是少了一个主要劳动力,单这一点就是普通农家无法接受的,除了书本费之外,还要跟同学交际,在文人圈子里要让人高看两眼还要有个有名头的老师,所以还要走访名师。原来科举还要花一笔路费,官家废科举十几年了,不过现在升学也要考试,而且去县学府学读书还要花钱解决住宿问题……

后世所谓“穷文富武”,前提是清中后期欧洲先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极大降低了书本价格,至少在现在这个年代,读书还不是穷人玩得起的。

赵枢倒是对他画过大饼,别院印刷作坊的活字印刷也颇有成效,不过要是推广开来少说也要以十年计。

所以说命运风水读书三条路都走不通,老实敦厚的孔方去帮李鹿洗碗积阴德。

“还有一件事我差点漏了,小妹,你骂朱勔就罢了,怎么还把蔡太师和泾国公骂进去了?”

“他们蛇鼠一窝蒙蔽圣听,难道还有好东西不成?”

“他们……嗯,你说的对。”

给孔小妹理清楚朝中大人们的为人太难了,甚至李鹿自己也不了解,确切地说连赵枢都不熟悉。

人都不只有一副面孔的,忠臣也许不是孝子,而酷吏可能会是慈父,面对侵略者奴颜婢膝的奴才,或许在自家天子面前就是个名垂青史的强项令,这都是说不准的。

所以说他们在赵枢面前的形象跟在官家面前、在朝臣面前、在自己家人面前是完全不同的,他不能凭借单方面的印象就给他们下定论。

比如朱勔此人,在东南俨然是个土皇帝,从两浙路到开封这一路上天怒人怨,但赵枢和他却颇有交情,每次朱勔进京二人都要一起吃一顿。

再比如高俅,托《水浒传的福他在后世的民间一直是奸臣的形象,但赵枢对他的了解只是一个平庸的老好人,不过确实是个宠臣,官家送他去西军镀金,虽然除了蹴鞠外没什么才能,也混上了个闲职,实际上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

所以赵枢很少跟人讨论他对朝中重臣的看法,一来避嫌,二来是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那李鹿就更不清楚了。

胡乱编些东西糊弄孔小妹自然容易,不过反正李鹿和蔡京童贯又不沾亲带故的,何必帮他们说话呢?

所以就随她骂吧。

孔小妹和蔡京童贯毕竟无冤无仇的,也没在这个问题上纠结。

这是在梁山上最后的晚餐了,虽说梁山上条件很差,吃住都比不得东京,没有坊市,没有青楼,而且也没有美酒,但毕竟住了半个多月,李鹿对梁山……

一点感情都没有。

都说了那么多缺点了,还有什么好感,李鹿又不是琼瑶剧的男主角,哪有那么矫情?

他从上山第一天就像离开这个破地方,这个想法一直没变过,但背后的打算却是一直在变。

一开始他只是个弱小可怜又无助划掉杀了几个绑匪的人质,所想只不过是逃命而已。

后来孔方替他隐瞒了杀人的事,而他这个书生在山上也颇受尊敬,他也慢慢了解了山上众人的身世,动了收为己用的念头,并跟赵枢策划了到目前为止的行动,并且还算顺利。

现在想来那时的想法是有些幼稚的,他是把这些人跟学校的那些孩子等同看待,认为只要稍加教化便是可用之人。但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这群山贼不只不识字,而且学东西极慢,直到现在还有半数人不能分辨左右。而且陋习极多,就像他对宋江所说那样,都是些穷苦人,没见过钱一切都好说,一旦见到山外的花花世界,恐怕就会难以约束。

不说他们这些山贼了,便是自古以来的官军对百姓也难有不扰民的,刘备不屠城就被称赞了一千多年。

所以随着在山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李鹿也有些纠结自己的计划究竟是对是错,当初不仅只顾着借梁山起事来让京城看清京东路军备之废弛,然后顺道拐出海去日本。也没有算漏了一条,梁山盗不只会对抗官府,同时还会骚扰百姓,虽然他已经尽量提前约束。

当日谋划时他提出这个疑虑,赵枢不以为然,梁山一共就二百来个人,连个大点的村子都要绕着走,能翻起什么浪花?再说如果连二百来个人的军纪都处理不好,那干脆老老实实回学校教书吧。

很显然赵枢和李鹿一样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也把梁山盗当作别院的学生来看待了,忽略了这是一群生理意义上的文盲的事实。

而显然无论是赵枢还是李鹿都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对他们完成扫盲运动。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对于二人是常识的事情,在梁山众人眼中很难理解,他们甚至连最朴素的善恶观都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