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换质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国,是王室的亲戚,是礼仪之邦,郑庄公更是周王的卿士,却干出违背礼仪的事情。

君子评价这件事说:“信不由衷,质无益也。”成语‘言不由衷’、‘信不由衷’就出自这里。

这位王子狐,也称姬狐,后世许多王姓,都尊他为始祖。

据传,他身为王子,在郑国闲得无聊,趁着初春去郊外踏青,偶遇郑庄公的夫人郑庄姬,被她的美艳折服,写了几首情诗,颇具情调,还被收入《诗经》之中,流传后世。

如果真的是他写的,可见,此人也是个性情中人。不过这些都是小道消息,难辨真伪。

再说周平王,一者岁数大了,二者被郑庄公这么一胁迫,满肚子怨气无处发泄,很快竟然一命呜呼。

《左传》记载,公元前720年3月24日,周平王‘崩’,但讣告日期为3月12日,那是为了催促诸侯早日去送葬。孔夫子知道日期错误,为了惩罚那些弄虚作假不认真的臣子,故意按照错误日期记载。

对于不同的人,死亡的用辞也不同。天王位尊,死称‘崩’,仿佛山体倒塌;诸侯位卑,死则称‘薨’,形容山体倒塌的声音;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士没有封邑,死后就取消俸禄,所以称之‘不禄’。至于普通百姓,死了就称为‘死’。

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到如今驾崩,他已经当了51年的周王,绝对够本了。

虽然他是个开国之君,却并没有什么丰功伟业,甚至可以说,碌碌无为。由于主动放弃镐京,导致王权逐渐衰落,给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机会;同时,间接导致‘春秋’和‘战国’两个纷乱时代的产生。

周平王的死,产生一系列蝴蝶效应。

按礼,身为太子的姬狐应该继承王位,加上郑庄公的大力支持,一切都很顺利。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

太子狐正在郑国做人质,忽然听说父亲病逝,大吃一惊,急匆匆赶回洛邑。这才分开几天,竟然天人永隔,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伤心啊!

太子狐也是个孝子,父亲临崩前,没能在他老人家身边尽孝,这让他悲痛欲绝。加上一路心急火燎劳苦奔波,没想到竟然紧随周平王,一命呜呼。

看来富贵之人,没有好的身体,没有宽广的胸怀,一切都是零。

王子狐不仅没有当上周王,反而因悲伤过度而殒命。虽然郑国对他礼遇有加,他的死,并非郑国的过错,但是,周平王的死,王子狐的死,郑国却脱离不了干系。

有人怀疑,王子狐在郑国受到虐待,受到非人待遇,回来后,气愤加伤心,结果突然死亡。这种情况有可能,但微乎其微。

首先,当时郑国的大臣都很贤能,比如祭足、公子吕等,怎能故意刁难王室太子?

其次,郑国太子忽为质于周,不能不考虑后果,除非他的政敌使坏。

第三、郑庄公并非昏庸之辈,岂能亏待王子狐?毕竟,他是王位的继承人,未来的周天子,郑庄公将来还要依靠王室呢。

谋划一件事情,都要讲究‘百利而无一害’。‘百利’得不到没关系,损失不大,但是,如果真的获得那‘一害’,那可是致命的。其恶果,很快就会显现。

太子狐死了,而且是刚刚从郑国回来,伤心生气劳累或者突发心脏病等等,都可能是死因。

最后,由太子狐的儿子姬林继位,就是周桓王。

连续失去爷爷父亲,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内心对郑庄公无比怨恨。年纪轻轻,定力不足,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朝政交给虢公忌父,让他来辅佐。虽然没有削去郑庄公的爵位,却剥夺了他的实权,郑庄公异常恼怒。

小家伙,刚刚执政,就忘记了郑国桓公、武公的功劳,该教训他一下,让他明白,王室,离不开郑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