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许田交换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公元前717年冬季,借着王室闹灾荒的机会,郑庄公第一次朝拜周桓王,希望能修复双方的裂痕。是否能进献些麦子稻子,解救王室的饥荒,不得而知。

然而,周桓王年纪轻轻,没有一点儿胸怀,满脑子仍然是新恨旧怨,满嘴是冷嘲热讽,丝毫也没有原谅的意思,这让郑庄公非常失望。

热脸贴了冷屁股,他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回到郑国。

但是,他的内心,可以说恨得牙根痒痒。人在被羞辱后,总会有报复心理,何况郑庄公这种枭雄,岂能甘心受一个黄口孺子的窝囊气?上次偷割麦子水稻,这次必须另辟蹊径,出了这口恶气。

不过,那毕竟是周天子,公认的社会老大,如果带军队去拼命,那就是与天下为敌,自找麻烦,划不来。

怎么能一解心头之恨呢?明刀明枪开战绝对不行,再暗中抢劫,有失身份。最后,他想到一个羞辱周王的方法:用本国的祊地,跟鲁国交换许田。

祊(bēng),位于今山东省费县许由城村。在周宣王(周幽王父亲)时,国家中兴,他祭祀泰山的时候,需要弟弟姬友辅佐;于是赐给姬友祊这个地方,作为‘汤沐之邑’,在帮助天子祭祀泰山的时候,好有个沐浴休息的居所。

许田,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许田村,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射鹿,差点被关羽砍了。

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王城,方便诸侯进贡,也有迁都洛邑的打算。于是,赐给周公旦洛邑附近的许田,方便后来的鲁君,朝拜天子时有住宿的地方。

所以,许田就成了鲁国的私有土地,后来还建立了周公的庙宇,鲁国年年祭祀。

这种恩赐,都是权宜之策,当时方便,过后麻烦。

王室东迁后,王权衰落,泰山的祭祀逐渐废弃,鲁国也很少去朝拜周天子。

祊地距离郑国很遥远,但天子所赐,即使没人居住,也必须有专人管理。这种小地方,没有什么收入,还不能轻易放弃,时间长了,对郑国逐渐成为累赘。

与此对应的,许田,距离鲁国很远,必须派专人管理,年年还得祭祀周公。

许田距离郑国很近,祊地距离鲁国很近,这两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对于郑国和鲁国,逐渐失去实际意义。

但是,祊邑与许田,是周天子的恩赐,没有圣旨,绝对不允许随意买卖,即使私自交换赠送也不行,赔钱,也必须保护好。否则,就是藐视王权,蔑视‘周礼’,大逆不道,有灭族之罪。

对于一般人来说,天子所赐,那就是宝物,食物不舍得吃,衣服不舍得穿,车子不舍得坐。这是一种荣耀,摆在家里光宗耀祖,流传后世,有客人来也可以吹嘘一下,满足潜在的虚荣心。

郑庄公被羞辱后,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于是想出这么个损招,狠狠刺激一下周桓王的神经。一者交换土地,方便双方管理;再者就是挑战一下王权,试试他的底线,以解心中怨气。

干什么事情都需要理由,特别是干坏事,更需要好理由。

公元前715年3月,郑庄公派遣一位叫宛的大臣,到达鲁国,并且主动把祊(bēng)邑先交给鲁国,表示不再陪天子祭祀泰山。为了消除鲁国的顾虑,郑庄公还细心地提出:交换土地后,郑国照样祭祀周公,保证不会让周公庙宇荒废。

鲁国可以辅佐天子祭祀泰山,但是,郑国祭祀周公,就说不过去了。

因为鲁国是周公旦的直系后裔,辅助祭祀泰山不过分;郑国是武王的分支,姬友的后代,建国很晚,祭祀文王、武王、郑桓公姬友都行,却改行祭祀周公旦,传出去是笑谈。

这就好比摆着父亲爷爷的庙宇不管,却祭祀叔叔叔祖,岂不荒谬。

郑庄公发起的这场非法交易,就是向周桓王挑衅,明确告诉他:你不需要我的辅佐,我也不陪你祭祀泰山,各过各的日子。有本事,自己当好您的周王。

基本上,不把天子当天子对待了,可谓大逆不道。

两地交换,虽然不合礼制,但鲁隐公也没有明确拒绝。毕竟双方关系不错,互利双赢,而且有人愿意祭祀自己的先祖,有什么不好的吗?必须欢迎。

郑国是诚心诚意,希望赶快达成交易,鲁隐公也不客气,真就派人去管理祊邑。

但是,鲁国口头答应,心里还不太满意。

为什么?因为许田面积大,祊邑面积小,谁愿意做亏本的买卖,祖宗留下的土地,即使交换,也不能吃亏。于是,双方谈谈停停,鲁国敞亮接收了郑国的祊邑,却一直没有履行合约,有点儿不讲究,完全一个老赖形象。

郑国并不着急。鲁国既然接收祊邑,这笔交易基本达成,剩下的细节问题,都不算什么,就差一个机遇了。

祊邑的交换,再次给王权的象征沉重一击。鲁国、郑国,这两个跟王室最亲近的姬姓国家,都敢如此蔑视王权,其它国家谁还把王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