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繻葛之战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开战之前,周桓王先通告诸侯,废除郑庄公左卿士的职务。这本来就是个虚名,现在,连虚名也拿掉了,顺便也宣布他几条罪状,让诸侯认清他的假面孔。

普通小干部,突然被废掉,心里还老大不满,何况作为国家级的干部,这让郑庄公非常不爽。虚名也是名,诸侯最看重这个,之所以很给郑庄公面子,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左卿士’的虚名。

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亲自率领诸侯大军,伐郑。

这次真的是天子的命令,而且周桓王亲自出马,动静很大。他率领王师,联合诸侯,讨伐郑国。

但是,当时作为大国的齐、鲁、宋与郑国关系不错,都没有响应天子号召,而是保持了沉默,可见王命有限,一切还要靠实力说话。只有陈、蔡、卫三个小国派兵参战,也算是给周桓王面子。

卫国,因为帮助公孙滑伐郑,导致两国成仇。州吁之乱,更是首倡联合诸侯,两次伐郑,双方势同水火。不过,由于齐僖公的帮助,双方已经和好。现在,卫国相对安定,这次出兵,也是王命所在,迫不得已,但军事实力有限。

蔡国,与陈、卫都有矛盾,这次出兵,也是被迫,王命难违,老大的面子必须给。

陈国,刚刚发生内乱。陈桓公死后,弟弟佗杀死太子免,自立为君(叔杀侄);本身名不正言不顺,迫于王命,不得不出兵,也是想讨好周天子,希望得到认可,其实军无斗志。且陈国与郑国关系融洽,公元前715年,陈桓公的姑娘就嫁给郑太子忽,双方实际已经是亲家,陈国岂能卖力?

当时,周桓王率领王室军队坐镇中央,雄赳赳,气昂昂;虢公林父(虢公忌父的儿子)率领蔡国、卫国军队为右军,周公黑肩率领陈国军队为左军,双方在繻葛摆开阵势。

繻葛,今河南高官葛市北,从此一战成名。

这几个国家,虽然都是跟着周桓王,却各自肚肠,军心涣散,没有严格统一的军令。

天子大军压境,这给郑庄公出了一个难题,关键是,周天子亲自来了。有周桓王压镇,名正言顺,抗拒,则是以下犯上,不占理;逃跑,只有束手待擒,不甘心。

郑国的公子元对陈国很了解,认为陈国刚刚内乱,军无斗志,只要攻打陈国军队,他们必定奔逃;天子的军队,看到这种情形,一定混乱;蔡、卫恐惧,必然不战而溃。然后集中兵力,进攻周王的军队,必将大获全胜。

王室联军的弱点,被公子元洞察的非常透彻。

郑庄公同意了这个作战方案,派公子元担任右方阵的指挥,对抗陈国军队;派祭足担任左方阵的指挥,对抗蔡、卫两国的军队;郑庄公率领中军,原繁、高渠弥护卫,摆开了叫做鱼丽的阵势。

传统的作战队形,前面是战车,后面跟从步兵。这次,郑庄公以五人为一队,分列战车两侧和后方,填补战车间的空隙,战车与步兵相互掩护,协同作战。

鱼丽之阵,可谓创举。

在中国的战争史上,这应该是最早的实战阵法应用记载。与近代的一些战争场面类似,坚固的坦克在前冲锋,士兵在后策应。

这次面对周桓王,郑庄公收起了‘蝥弧’大旗,毕竟面对的是周天子,并非诸侯,不能以‘蝥弧’讨伐。

对周桓王,可以客气一些,对陈、蔡、卫三家,可就没必要再客气了。郑庄公命令两边的方阵,只要看到中军的旗帜挥动,同时击鼓进军,像钳子一样,把王室的两翼剪断。

首先是陈国军队,几乎刚触即溃,不堪一击;紧接着,蔡国、卫国的军队,面对勇猛的郑军,很快也四散溃逃。

没想到,两翼诸侯的军队,这么菜,瞬间把周桓王的中军孤立出来。郑军很快向中央合拢,周桓王虽然奋起反击,奈何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王师溃败。

作战过程中,郑军将士猛打猛冲,真是不给周桓王一点儿面子。

郑国有一员大将,名叫祝聃,善于骑射。公元前714年,北戎侵犯郑国,祝聃曾追逐戎人,把他们从中间截断,颇有功劳。

击败戎人算什么?如果能活捉天子,才是人生顶点。作为射箭高手,早就盯着周桓王的车马麾盖。逃跑大军中,周桓王的服饰车马,十分醒目,简直就成了活靶子。祝聃也不客气,弯弓搭箭,瞄准了周桓王。

当时败局已定,周桓王只顾逃命,根本没想到有人敢向他射冷箭。

真是开弓如满月,箭去如流星,一箭正中周桓王的肩膀,他大叫一声,差点跌落车下。

与此同时,郑庄公也在关注着战场形势,发现天子中箭受伤,慌忙下令,鸣金,鸣金,赶快鸣金!

这算什么打法?眼看胜利在望,却鸣金收兵了。

祝聃不明白其中道理,刚刚射中周桓王,士气正旺,请求继续追击,要彻底打败敌人。

看着这位猛将,郑庄公赶忙挥挥手,阻止道:“君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