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九世之仇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九世之仇

纪国,姜姓,炎帝后裔,大致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今天山东的寿光、莱阳、烟台都有纪国的铜器出土。

早期的纪国,疆域不亚于齐、鲁,也是一方大国,与齐国血脉更近一些。

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周夷王时期,诸侯前去朝拜,纪侯向夷王进谗言,诬陷齐哀公。至于谗言内容,不外乎谋反叛逆不敬等。当时纪国实力不一般,纪侯说话也有分量,周夷王不细查,一怒之下,活活烹杀齐哀公,齐国人哀悼他,谥号为‘哀’。

真是‘同根而生,相煎何急’,从那以后,齐国与纪国,成为世仇。

齐国国君世代不忘这个仇恨,与纪国为敌。早期,纪国强大,齐国由于内乱,削弱不少,齐胡公为防止纪国谋害,甚至迁都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一带);后来纪国逐渐削弱,勉力维持。

春秋初期,齐僖公执政后,齐国走向强大。此时,不仅仅是世仇的问题,王权衰弱,诸侯虎视眈眈,大国不断吞并小国;齐国需要拓展空间,需要发展壮大,灭纪,成为必由之路。

纪国也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独自与齐国抗衡,故而与鲁国走的很近,一直施行‘联鲁抗齐’的策略。

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二年),纪国大臣裂繻到鲁国迎亲,鲁隐公的大女儿伯姬,嫁给了纪候;到了公元前716年,鲁隐公的三女儿叔姬,又嫁入纪国。

纪、鲁关系蒸蒸日上。这就是典型的政治联姻,互助互惠,皆大欢喜,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公元前707年,齐僖公曾邀请郑庄公一起拜访纪国,准备发动突然袭击,灭掉纪国。两个强国大佬,去拜访一个小国国君,什么意思?明显心怀鬼胎图谋不轨。

纪国人不傻,发觉齐国的阴谋后,加强戒备,防止了悲剧的发生。

但是,齐国铁了心要灭掉纪国,这让新即位的纪武侯内心恐惧不安。公元前706年4月,他亲自到鲁国朝拜,就是要与鲁桓公商议,如何对抗齐国?但是无果而终。

鲁桓公是齐僖公的女婿,关系不一般,怎么对抗?总不能为了纪国,跟岳父刀兵相见吧?

但是,纪国实在太危机了。同一年的冬季,纪候再次朝拜鲁桓公。这次,他想出了一个妙策:请鲁桓公出面,向周王求情,再请周桓王当个中间调停人,希望借助天子的余威,与齐国讲和。

说实在的,周桓王刚刚在‘繻葛之战’中被郑庄公打败,心情郁闷,自顾不暇,哪有威望替纪候摆平齐国?这根本行不通,鲁桓公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回绝——对不起。

因为公元前717年,齐、鲁在艾地结盟之后,双方关系一直不错。鲁国与纪国是亲戚,与齐国也是亲戚,鲁桓公甚至还是齐僖公的姑爷。能够置身事外,已属不易。

要想阻止齐国灭纪之心,难!

但是,作为亲戚,鲁桓公也不能置之不理。在纪侯‘妙策’的基础上,鲁桓公推陈出新,有了一个新的计谋:为纪候牵线搭桥,让纪侯主动把女儿嫁给周桓王。如果与王室联姻成功,还用去求情吗?那无形的关系网,比任何甘言珍宝都好使。

此事一拍即成,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按礼,天子娶亲,要同姓诸侯主婚。公元前704年冬季10月,雨夹雪,周桓王派祭公(三公之一)到鲁国,商议前往纪国迎娶王后的事宜。

有了周桓王这层关系,纪国就安全了吗?周天子的权杖,已经不好使了,哪有功夫顾及那么多。

但纪国攀上王室这个高枝,还是有点作用的。纪候的女儿,成了周桓王的王后,这对齐国灭纪的大策略非常不利。齐僖公明白,这个‘馊’主意,就是姑爷姬允干的,是罪魁祸首。

齐鲁关系,瞬间一落千丈。

公元前702年冬12月,郑国的太子忽,邀请齐、卫,共同伐鲁。

这次兵戎相见,源于四年前救援齐国,大败山戎。当时,太子忽败戎功高,举办宴会赏赐的时候,却被鲁桓公排在最后,太子忽愤恨不已,故而挟带怒火,前来伐鲁雪恨。

已经过去了四年,这点怒火还没有消失,将来怎么当国君?怎么执掌郑国?怎么统领群臣?心胸狭隘,难成大器。

至于齐僖公,对鲁桓公帮助纪国的做法耿耿于怀,也不顾女儿文姜的感受,抛弃亲戚关系,兵发鲁国。

国家利益面前,亲情,不值一提。

卫国的卫宣公,巧夺儿媳宣姜,也算齐僖公的姑爷,当然要帮助老丈人。说白了,老丈人联合姑爷,攻打另一个姑爷。

大军战于郎地(今山东微山县微山湖一带),结果如何,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恐怕鲁国要吃亏。孔夫子编写《春秋》,认为鲁国是按照‘周礼’排座次,合情合理;三国来伐,纯是无理取闹。

更让齐国痛恨不已的,则是再次被纪国打败。

前文讲过,宋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