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瓜熟的季节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齐襄公灭掉纪国后,又帮助外甥卫惠公朔回国,身边美女文姜陪伴,国内国外无限风光。可以说,正是人生得意之时,谁还敢再提他的烂事?老百姓敢说,没用。

但是,人在做,天在看,他已经惹得天怒人怨。齐国内部骂声一片,激流暗涌,就差一点火星。

当时的大臣鲍叔牙,看齐襄公政令无常,放纵无度,长此以往,齐国必将发生祸乱,前途未卜。于是,提前保着公子小白(齐襄公弟弟),逃亡到莒国。

这位公子小白,大家或许都不太熟悉,其实他名声很响亮,就是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

另外一个弟弟公子纠,在管仲、召忽的辅佐下,继续留在国内,观察事态发展。因为,管仲知道齐襄公难以长久,公子纠排行老二,或许可以捡漏,故而蛰伏等待。

春秋时期著名的第一批风云人物,开始现身。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齐襄公:醉杀鲁桓公,与鲁夫人通奸,杀罚不当,沉迷女色,多次欺侮大臣,两个弟弟惧祸,分别逃往鲁国、莒国。

公元前686年夏,齐、鲁派遣大军联合伐郕(今山东宁阳一带),这就是一次赤裸裸的以大欺小。

郕国弹丸之地,不堪一击,齐襄公与鲁庄公都没有亲自率军。很快,郕国难以抵御,被迫向齐国投降,而齐国呢,也不客气,把郕国收归国有,独自享有了胜利果实。

战争还没有结束,齐国攫取了胜利果实,鲁军只好先期回国,避免额外的冲突。

郕国保存了一小部分,继续艰难地存活下去,到后来还是被鲁国吞并。

这对鲁国是耻辱,都是战胜国,为什么不能分享胜利果实?哪怕给一座城邑,也算收获。当时,鲁庄公的弟弟庆父很生气,请求发兵攻打齐军。

庆父,字仲,鲁庄公的同父异母弟弟。古代讲究‘嫡长为伯,庶长为孟’,他是庶长子,后代称孟孙氏,鲁国著名的‘三桓’之一。

此人野心勃勃,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来源于他。

鲁庄公虽然年轻,却是一代明君,眼光独到,心胸宽广。他看出齐襄公不得人心,必将有内乱,所以谦虚地表示:“是我德行不够,不怨人家,我们暂且修身立德,等待时机。”

他的宽容英明,让鲁军安全撤回,没有损失。

这次,鲁国做了一笔赔本买卖,没关系,一切都是暂时的。郕国迁走后,距离鲁国更近,到了公元前613年,郕国成为鲁国附庸,后来被彻底吞并,再后来被封给孟孙氏(庆父后裔);一百多年后,郕邑(今山东宁阳县东北)给孔夫子执政添了不少麻烦,导致‘隳三都’失败。

公元前687年夏季,齐襄公曾派大臣连称、管至父守卫葵丘。

对于此处‘葵丘’的确切位置,后人多有猜测,因为过去了两千多年,难以确定。关键是,后来齐桓公举行‘葵丘大会’,霸业达到巅峰,两个地名重合,很容易混淆,但绝对不是一个地方。

杜预、郦道元认为,此葵丘位于临淄西北二十多公里,显然说不通。距离国都那么近,条件岂能‘恶劣’?用得着发动叛乱吗?有人考证,这里的葵丘,应该位于山东临朐县的穆陵关一带。

总之,这里的葵丘,并非后来齐桓公会盟诸侯的葵丘。

戍守葵丘之前,瓜将成熟。什么瓜?史书没有记载,只说‘瓜时而往’。

连称、管至父知道齐襄公的秉性,担心他言而无信,把他们扔在偏远地区不闻不问,这辈子就完了。临出发之前,特意在朝堂请示:何时能有人替代?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他俩还没那么高尚,为了齐国,甘愿戍守边疆,自我牺牲一辈子。

当时,齐襄公或许正在吃瓜,想都没想,随口回答:“明年瓜熟的季节,派人替回你们。”(及瓜而代)。这与《三国演义》中的‘鸡肋’很相似,曹操也是有感而发,随口就给了个口令‘鸡肋’,导致杨修被冤杀。

成语‘及瓜而代’,就来源于此,现在多指任职期满,由别人来继任。

戍守一年,这个时间可以接受,三年也没事,虽然抛家舍业,毕竟有个盼头,连称、管至父高高兴兴前去上任。

时光匆匆,转眼一岁消逝。公元前686年瓜熟的季节,齐襄公估计正沉浸在收服郕国的喜悦之中,或者还在回味着那场浪漫的流星雨,把替换戍边将士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或者说,根本就没想派人替换,甚至连一句问候都没有。

戍守葵丘的连称、管至父,时刻盼望着,盼望着,瓜秧都要罢园了,也没有传来替换者的消息。

怕什么,来什么,看来,国君真的把我们都遗忘了!连称、管至父不甘心,但也不敢私自回归,于是派人回去,提醒齐襄公:瓜熟透了,该换班了。

我一直搞不明白,这里说得到底是什么瓜?

以现代人的思路,一定是西瓜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