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知我者鲍叔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现。

据记载,汉文帝时有个大臣翟公,受到重用,每日门前车马盈门,宾客如云;后来不小心丢官了,则四面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再后来他官复原职,许多宾客又恬不知耻登门拜访。

什么世态炎凉,什么人情冷暖,翟公全都看破。对这些人厌恶到极点,又无法躲避,于是在门上写下这几个大字,羞辱那些趋炎附势之徒,希望他们知羞而退。

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身边围绕许多人,好话说尽,媚态演尽,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其中很多甚至是你的敌人,只有被出卖了,被踩在脚下的时候,才知道,啊,原来他不是朋友,是小人!

春秋时期,有三对朋友的情谊让人敬重,排在首位的,就是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后世称之‘管鲍之交’;之后,有秦国的百里奚、蹇叔,我们称之‘蹇奚之交’;春秋末期,楚国的伍子胥、申包胥,也是一辈子的友谊,甚至成为对手,我们称之‘二胥之交’。

管仲,姬姓,名夷吾,字仲,谥号敬,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后世尊称管子。

《国语》记载,管夷吾自称是周穆王的后代,先祖封在管邑,故而以管为姓氏,也算是皇亲国戚。

但到了春秋时期,管氏已经完全衰落,没有了王族的风采。管仲的父亲也是齐国一个大臣,很早就去世了,所以,管仲从小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

作为贵族后裔,有一个很优越的条件:就是从小能接受官方教育。

而管仲勤奋好学,志向高远,眼看诸侯纷争,天下将乱,常以安邦定国为己任。但他资历尚浅,人微言轻,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都不受重视;三次出仕,三次被罢免,不得不为了吃穿用度发愁。

虽然仕途与生活都很落魄,有个人一直很看好他,那就是好朋友鲍叔牙。

鲍叔牙,也称鲍叔、鲍子,姒姓,上古八大姓之一,杞国人,属于夏朝后裔。他与管仲年轻的时候就认识,而且慧眼独具,认为管仲高瞻远瞩,胸怀天下,必能成就大业。

据《史记》、《管子》等书记载,管仲家里很穷。穷到什么程度?他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赔多赚少,每次赚了钱,自己毫不客气留下绝大部分,给鲍叔牙留下很少一部分,差点儿连人家的本钱都给吞了。

这种事,管仲干的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次次都那么干,以至于留下了‘贪财’的恶名。有人实在看不惯,特别是鲍叔牙的手下,在背后说小话,指责管仲贪婪,不讲究,没义气,不值得交往。

但鲍叔牙并不介意,照样对管仲很好,而且替管仲辩解:“并非管仲贪婪,只不过他家里太穷了。母亲年迈,全靠他一人供养,不得不那么做。”

这朋友当的,比亲兄弟还亲,让人感动的流泪。

对于鲍叔牙的理解,管仲感激在心。不过总占朋友的便宜,日子久了,他也觉得过意不去。于是,他总是给鲍叔牙出谋划策,希望凭借自己的智慧,帮他办些好事,也算是从别的渠道还上人情。

心意是很好,结果却很糟。管仲的谋划,没有一次成功,反而让事情更加糟糕,给鲍叔牙添了不少麻烦。但是,鲍叔牙并不认为管仲愚蠢,反而认为,那是他时运不济,将来必定能够成为国家栋梁。

经商不行,当官被贬,管仲决定做点儿务实的——穿上铠甲,拿起武器,雄纠纠气昂昂参军作战。穿上军装,是一辈子的荣誉,希望凭军功为国效力,谋个一官半职。

精神可嘉,值得称赞。

然而,到了战场上,别人都挥舞武器,喊杀连天,不要命往前冲。唯独管仲,反其道而行之:别人进攻的时候,他却磨磨蹭蹭,总是落在最后面;等到撤退的时候,他不顾一切,跑得比兔子都快。

当然,他从来也不藏着掖着,该躲就躲,该逃就逃,不管别人看没看见,保命要紧。

兄弟,这是当兵打仗吗?装一下勇敢不行吗?这是骗军饷,混日子,是逃兵,完全可以战场军法从事。

很快,管仲冲锋在后,逃跑在前的战略战术,传的沸沸扬扬,甚至还被载入史册,成了许多人的笑柄。齐国士兵没想到本国还有这样孬种,简直不可理喻,呸!这是战士的耻辱,是整个齐国的耻辱。

这时,鲍叔牙又站了出来,当着众人面替管仲辩解:“管仲并不是胆怯怕死,他有老母在堂,需要照顾。”

这理由,无懈可击。为了能够赡养母亲,必须好好活着,也只有鲍叔牙,能容忍、理解管仲。

按照现在的逻辑,有了成绩,要先感谢国家,感谢党,其次才是父母亲人。看看我们的管大圣人,早已摆脱世俗的观点,丢人就丢人吧,管它三七二十一:我妈最重要,性命最重要。

经历几件事后,管仲把鲍叔牙引为知己。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