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鄄地之盟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柯地之盟后,齐、鲁双方讲和。虽然只是表面文章,毕竟鲁国顺服了,为坎坷的霸业之路,减少一个敌人。关键是,齐桓公讲究信用,既没有为难曹沫,还退还了鲁国的土地,这让诸侯对他充满信任。

现在,齐国终于腾出空闲,准备收拾背叛盟约的宋国。

其实,北杏之盟前,宋国已经平息内乱,安定国人,确立新君。只是,新君即位,一者要得到周王允许,再者需要参加盟会,得到诸侯的认可。

这两个,是担任国君的必备条件,宋桓公原来都不具备。

既然‘北杏之盟’已经达到目的,得到诸侯认可,就没必要再对齐国鞍前马后俯首帖耳。所以,回国后不久,宋桓公就背弃‘北杏之盟’,另立山头。

这种做法,就是‘过河拆桥’,影响极端恶劣,给齐桓公新建立的阵营一个沉重打击。但他听从管仲劝告,强压心头怒火,没有立刻追究。

要想领导诸侯,必须以‘仁义’为本,这是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的基本策略。

宋国是大国,且爵位高,不过,这难不住管仲,上面还有周天子呢,那可是一颗关键的棋子。齐国的话你可以不听,周天子的话你得听吧!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早期的郑庄公最爱这么干。

‘柯地之盟’后,解决了鲁国这个潜在的敌人,齐桓公把目光瞄向宋国。公元前680年春,他以宋国不遵王命为由,率领陈国、曹国联合伐宋,同时请周王派兵助阵。

并非齐军实力不行,而是周王的军队不可或缺,其象征意义无法取代。要想调动诸侯,必须‘尊王’,借天子的大旗,迫使诸侯顺服,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拉大旗作虎皮’。

这次蔡国没派军队参加,不是不想,实在是自顾不暇。因为蔡国正受困于新兴起的楚国,由于一位绝世美女——桃花夫人的缘故,差点被灭国。关于蔡国,以后再谈。

曹国则明确的跟随齐桓公,一者齐桓公讲究信义,值得信赖;再者,毕竟有周王这面大旗,名正言顺。

这次伐宋,管仲也想好了,本着‘仁义’的原则,威慑为主,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动用武力。

宋国背弃‘北杏之盟’,不尊崇王室,本身就理亏。当年的郑庄公,就打着王室的旗号,把宋国害惨了。如今齐桓公也来这一手,不仅联军压境,天子也派代表,宋桓公御悦可不愿意重蹈覆辙。

经过斟酌,还是请求言和。夏季,周僖王的代表单伯也到了。

春秋中后期,单氏,在王室地位很高,与刘氏共同辅佐周天子。单伯来得恰到好处,让诸侯看看,这次发兵,是得到周僖王允许的;同时也表明,齐国是真心‘尊王’的。

齐、宋很快就签订互利共赢的合约,一场战争,在威逼利诱下,消弭于无形。

之后,齐桓公称霸时期,宋桓公御悦跟定了他的脚步,对他的霸业全力支持,宋国难得安稳了三十余年。

因为宋国归顺,让齐桓公声势更盛,于是再发英雄帖。

公元前680年冬,齐桓公小白、宋桓公御悦、卫惠公朔、郑厉公突(刚刚夺回政权)在鄄地(今山东鄄城)会见。这几个国家,都实力不弱,给齐桓公很大支持,但是,郑国的多变,也给齐桓公带去不少麻烦。

同时,周僖王再次派大臣单伯参加。

此时的齐桓公,已经触摸到称霸的门槛,但依然没有正式称霸,毕竟,这次只是常规会见。

经过这次会盟,又得到周僖王的肯定,管仲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邀请各路诸侯,举行一次大型会盟,阐明道义,确立霸业。

于是,齐桓公第三次发出英雄帖,邀请各路诸侯,再次在鄄地聚会一下,主要议题,是‘尊王’与‘友好’。

公元前679年春,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各路诸候,应邀在鄄地结盟,史称‘鄄地之盟’。如果把齐桓公会盟诸侯精简为‘九合’,那么这就是第二次。

这一年,文姜还回了一趟齐国,不知所为何事。估计是与齐襄公的女儿有关,她要把这个外甥女,嫁给自己的儿子鲁庄公做夫人,但由于孩子岁数小,不得不等待,鲁庄公夫人的位置,一直空缺。

此次‘鄄地之盟’,不说盛况空前,至少宋、陈、卫、郑四个相对有实力的国家,全部到达;而且有周王的支持,诸侯再无异议,共推齐桓公为盟主。

他的霸业,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从公元前685年回国即位,到公元前679年正式称霸,曲曲折折,历经近七年,终于修成正果。在‘春秋’风起云涌的历史中,齐桓公,成为公认的第一任霸主。

任何事,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不断地努力、奋进、失败、探索、振作,然后,才能奔向辉煌。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