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任命的国氏、高氏在那里,如果他们按春、秋两季来接受天子的命令,那该用什么礼节?陪臣谨请辞谢。”
这就是‘明智’,外不违背礼仪,内不得罪上级。管仲虽然身居宰相,却是以客卿身份执政,有实权无爵位。因为齐国的上卿是高氏和国氏,常年世袭,不可动摇,只有他们出访王室,才有资格接受上卿之礼。
周襄王说:“我赞美你的功勋,接受你的美德,可以说是深厚而不能忘记。执行你的任务吧,不要违背我的命令。”
其实,以管仲此时的功勋,有没有资格接受周襄王的上卿之礼?完全没问题,但他最终只接受下卿之礼。除了人品高尚,谦虚谨慎,他也深谙为官之道。
官场上可以争,但不能无休止、无原则地争,有些位置,是不能争的。
君子认为:“管子世世代代接受祭祀,这是应该的啊!谦让又不忘记比他位置高的上卿。”然而,管仲的后人,却没有在齐国站住脚,后来不得不逃往楚国谋生。
这次为王室和戎,管仲并没有提甘叔带的事情,一个字都没提。像他这样的政治家,事先思考,临机应变,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脑袋里早已斟酌百遍。
公元前647年春,齐桓公派出他的另一位重要外交家——仲孙湫,出使洛邑。
这个人到底是谁,除了几个经典事迹,其余家庭、籍贯、出身等等,史书没有一点交代,但他的见解总是一语中的。最经典的就是‘不去庆父,鲁难不已’,只此一句,就名扬后世。
现在,齐桓公派他去东周王室聘问,主要任务,就是替甘叔带求情,希望他们兄弟之间,和好如初。
这可能吗?
原本是替甘叔带说情的,从聘问开始到结束,仲孙湫跟管仲一样,对甘叔带的事情也是只字未提,就像没发生一样。还有必要提吗?只要看看周襄王的脸色就明白,说多了纯是自讨没趣。
此时的周襄王,已经隐约对齐桓公不满,收留叛逆,该当何罪?
回去以后,仲孙湫跟齐桓公只说了一句话:“襄王怒气没消,恐怕要等上十年,否则是不会召他回去的。”
《左传》记载,公元前638年,由于贤臣富辰的解劝,周襄王一高兴,把甘叔带从齐国召回都城。距离仲孙湫此时的预言,整整十年,不过齐桓公已经看不到了。
然而,甘叔带不知感恩,又给王室带去许多祸患。那都是后话。
这一年的夏天,齐桓公邀请鲁僖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曹共公和那位许僖公,在咸地会盟。一者,由于杞国总被淮夷威胁,商讨安定杞国的事宜;再者,商议如何安定王室。
秋季,由于戎人造成很大祸患,诸侯派人守卫成周,齐国的仲孙湫率军前往。
甘叔带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然而,他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坚持要造反到底。
他这种人,往往有一颗永远不死的造反之心。
对于这种人,本来不该如此浓重的笔墨,因为我从心底感到厌恶。但他还有作用,他的事还没完,将为春秋另一位重要人物——晋文公的霸业,当个很好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