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 保定驴肉真好吃  细叶梅花草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出租车走走停停,行驶了十几分钟就停了下来。

史元稹率先走下车。

史元稹等芦笛走下车,他抬起手,示意芦笛看饭馆的招牌。

“老薛家驴肉馆。”

芦笛仰起头饭馆门上方的招牌,读出声来。

“你刚才说的老薛家,就是指的是老薛家驴肉馆呀?我们来这里吃驴肉?”

芦笛扭过头,瞪大了可爱的笑眯眼儿,惊讶地看着史元稹。

芦笛记得偶尔听大人们说起过一句话: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意思就是说天上神仙们吃的饭里,最好吃的就是龙肉;而地上凡人能吃到的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驴肉。但自己从来还没吃过驴肉。

史元稹点点头,笑着说道:

“你不是说想吃龙肉吗?我不是神仙,弄不来龙肉给你吃。但是可以给小妹吃驴肉,驴肉保定的最好,所以带你来这里吃驴肉。”

史元稹笑着看着芦笛,顿了顿接着说道: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你听说过这句话吗?”

芦笛点点头。

“听说过的,但是听说驴肉很贵的哦。”

“贵怕什么?只要小妹说喜欢吃,想吃,哥就想办法弄来给你吃。”

“谢谢哥!”

芦笛感激地看着史元稹说道。

“走吧,进去吧!”

史元稹说着,俩人一起进了饭馆。

饭馆里面四白落地,并没有像很多饭馆一样极尽奢华地装修,只是在正对门的白墙上贴着一副巨大的宣传海报:

海报最上面一行字写的就是: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下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写的是有关保定驴肉火烧的历史传说。

芦笛看史元稹在吧台点菜,四下一看也没有空位子,就站在广告牌前面认认真真地看着宣传页上的文字:

保定的驴肉火烧相传起源于明朝初年。

当年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杀到保定府徐水县漕河,打了一场败仗,而且还断了粮草,燕王朱棣眼瞅着饿得就要见阎王去了。

士兵出了个主意:说可以效仿唐朝安史之乱时候,张巡率七千人战马大胜安庆绪二十万大军的睢阳之战那样杀马吃。

其实大家都“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马肉纤维比较粗,不是特别好吃。但是饥不择食,朱棣就命人就把马肉煮熟了夹着当地做的火烧吃了。哪知味道还很不错。于是后来当地老百姓也开始杀马做“马肉火烧”,而且马肉火烧因为曾经被皇上吃过而声名大振。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因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马。这时候的马已经可不是做火烧吃的死马,而是活生生的战马。马成了战略物资,当然就不能由着老百姓做火烧吃了。但是想吃马肉火烧了怎么办啊?于是就出现了替代品——驴肉。

驴肉纤维比马肉细腻,而且纯瘦不肥,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而且保定一带,属于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适合养驴。河北地区的驴有两种,一种是沿海一带的渤海驴,一种是山区和平原的太行驴。保定的驴一般都是太行驴,而另外一种驴肉火烧——河间的驴肉火烧则是渤海驴。相比来说,太行驴比渤海驴好吃一些。于是在种种际会之下,驴肉火烧就诞生了。

另外一种传说是,在保定城和徐水之间的漕河地区,曾经有两个较大的帮派:漕帮和盐帮。漕帮把持漕河运输,影响着京畿的民生。盐帮以贩卖私盐为主,运输上常常依赖漕帮。后二派起了争斗,盐帮只好改私盐水运为陆运,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漕帮多次袭击盐帮的运盐队,常常获胜,缴获大量毛驴。后试以卤制驴肉为食,得美味。为了方便携带,以当地火烧裹夹驴肉以充干粮。故尔保定漕河地区的驴肉火烧最为口味正宗。

而老薛家的驴肉更是已经传承二百多年的老字号,更是保定驴肉众多品牌中翘楚。

店里的食客大都是尝试一次以后的回头客。已经中午一点多钟了,小饭馆里依然是座无虚席。

终于有一桌食客吃完饭,几位食客乱纷纷地起身准备离开。

史元稹忙喊过服务员收拾餐桌,又招呼芦笛:

“小妹,这边来坐。”

女服务员手脚很麻利,很快端过来三份凉菜和蒜蓉、辣椒油、醋等调料摆放在餐桌上。

服务员手里不停地摆放着餐具,一边儿嘴里小声地报着菜名:

“拌三丝”

“五香酱驴肉”

“金钱肉”

“四个驴肉火烧”

服务员摆放完餐盘,嘴里菜名也报完了,这才停下来,看着史元稹。

“还有一份砂锅驴肉马上就好,请看菜品没错吧?”

史元稹点点头:

“没错,催一下砂锅驴肉就行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