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要向东多看一眼
丁默村回来后,显然徽商帮和新东方洋行的动作,有所加快了,对快速进入南洋,都有点急不可耐了;但现在,有一个共同的瓶颈,那就是船;总不能学孔夫子他老人家,乘桴浮于海吧。
晚上,二哥和汪百衡、丁默村、胡雪岩从租界过来了;大哥也在,大哥现在隔三差五的就到秦园书房来和杨孟晗聊天,交流对下一步南洋开发的意见。
大家现在也习惯了芸娘在一边给大家冲茶,芸娘从来不插嘴,这个规矩她倒是老老实实的守着。不过,她经常听得津津有味,眉毛动眼睛也动,表情生动的很。
二哥说:这一阵子,我们好不容易收罗了三条半新船,都是不到一千吨的,已经送进船坞,让船厂这几天彻底保养一下,下次去南洋,争取多带点人。
杨孟晗:嗯,三条兵船,水上支队刚刚接收,一周内人员就会配齐,进行适应性训练,计划半个月后,进行远洋训练,正好护送你们下南洋,我可能也要跟着去。大阿哥,大夏公司牵下头,总体安排下,再多雇几条外国船,尽量多带一些人。
汪百衡和胡雪岩交换了一下眼神,汪百衡说:新惠康想办缫丝厂,幼鸣你觉得在沪上办好,还是在南洋先办好?
杨孟晗想想:目前,今年在南洋办还不行,人还没去,桑树还没种下去。明年后就可以动手了,在南洋办厂,各方面阻力肯定小些。现在,还是在沪上先办吧。
胡雪岩:办缫丝厂,有一个问题,比如湖州,有好多小门小户,家里田也不多,就靠婆娘把蚕茧抽丝挣几个钱贴补家用。我们把蚕茧收了,他们这一块收入没了,日子更难过了,地方上会有阻力。
杨孟晗:主要还是人多地少闹的。大阿哥,你看,这样行不行,下一步有可能的话,单独划一两个县出来,大夏公司对口扶持,以五十亩为一户,一个县安置个两三万户是没有问题的;由新惠康从湖州招人手,建立一个桑蚕基地,主要以后在南洋办缫丝厂就容易了;也降低湖州人地矛盾。不过,工厂缫丝最终会代替手工缫丝,这个是没办法的事。就像轮船代替小木船一样。
胡雪岩还在琢磨呢,没完全相透;他原本就是个倒买倒卖的中间商,真没从这个角度想过;但也仿佛觉得,这样做,是个长久之法,好像值得一试。
杨孟晗添了一句:这是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整合产业链;我已经和常熟翁家讲过,你们可以和他家合作;他家的重心是行业技术攻关,袁家后来我也提过类似的要求;几家联合起来,把行业做大做强。
杨孟昭:华夏银行开始筹备了,总股本一百万两。孟晗,你觉得,放多少股份出去合适?
杨孟晗:大夏与新东方,占股超过百分之五十,我认为就没有问题,当然高一点更好。
杨孟昭:目前和怡和洋行、广隆洋行、沙逊洋行、旗昌洋行、利名洋行已基本谈妥,和几国领事也经过几次沟通后,基本没问题了;各家都是百分之五。英资系列的有三家,这一次阿礼国很满意,敏体尼被他那得意劲搞得很郁闷。
呵呵,阿礼国恐怕也有误区,有点想当然了。
沙逊洋行早就和大夏公司勾勾搭搭、郎情妾意呐,往后还听不听招呼,跟不跟着你阿礼国的指挥棒转,真的两说了;更多的可能是左右逢源,两不得罪。
广隆洋行本身就是披着英国皮的假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德意志邦联西部几个小帮国在沪上的联合办事处,顺便做点买卖。一旦普鲁士崛起,统一德意志,人家就是如假包换的德资洋行。
普法战争之后,德国人和英国人明里暗里较劲,别扭了上百年;阿礼国这深情秋波,恐怕是单相思了;等以后某年某月某一天,回想起来,恼人的秋风能否理解阿礼国勋爵大人心中绵绵不尽的愁绪涅?嗯,如果云知道......
汪百衡笑笑说:扬州的一帮盐商,也都是徽商,想参股银行,找到我二哥,托我来问一声;我家盐业的份子是比较低的,前十都站不上;我家也不会夹在里面悄悄地买的。
把盐商的钱从扬州掏出来,也不是坏事;不然,明年也全部便宜太平军了;想了一下,点点头。
杨孟晗:我不反对,但最好不要超过百分之二十。
汪百衡:幼鸣,有点少,盐商是最富的;这一点股份钱,对他们太小来兮了。
嗯,那怎么办?你银子多是吧,我特么的,地多到海了去了,还就怕你没银子呐。
杨孟晗:暂时不好办,下个月我下南洋,如果能再打下一块地盘,倒可以考虑卖些田亩给他们。
汪百衡:他们可有钱,买一个县,轻轻松松。
杨孟晗:那就给嘛!你先给他们放放风,说过两个月就有准信。嗯,等你们几家把百龄县开发完毕,验收通过,明年还可以给你们一个县,只要你们吃得下。
汪百衡: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