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顾芗斋眼里的嗣德帝阮福时
顾芗斋带着童孟源童晓轩一起到启德港赴任后,先拜见了总督杨孟昭和议长翁心佑;二位对他们都很客气,很快给外事局批了目前大夏国最好的房子,做办公室;国人对脸面看得很重的,太差了可不行。
童孟源童晓轩是安徽无为人,他们的同年举人;虽然我大清初年,把当初的明朝南直隶(江南东路、江南省)一分为二;可是两省的乡试地点一直都在江宁的江南贡院。
如果较真的话,童晓轩才是杨幼鸣真正意义上的同年;不过谁也不会嫌朋友多,打明朝以来,两省同年举子,都互相很不见外。
童晓轩年龄稍大些,三十多了,中举后就回乡了;后来在京中考恩科时,一帮同年相互走动的自然比较多。赶考时,童晓轩住在安徽会馆,听到的杨幼鸣这个同年学弟的逸闻趣事就更多了,满耳朵都是。名落孙山后,年龄也不小了,他本身就有了到沪上来投同年兼同乡的杨幼鸣的想法;一接到陆耕浓的沪上来信,二话不说,打个包裹就出门了。
现在,外事局管事的就顾芗斋、童孟源两个人,各个口子走一圈后,因为立国典礼要到十月份,外国使节还没来,两人就闲下来。
看着别人都忙得不亦乐乎,自己闲着也不好;就相互商量着,说不如趁着空隙走一趟越南吧,早晚肯定要去的。于是乎,让那个年轻犹太人看家,和杨孟昭总督、翁心佑议长招呼一声后,两人寻一艘红单船,直奔越南阮朝首都顺化而去。
大夏国的事,越南人倒是知道的比较多;这大半年,从越南沿海下婆罗洲的华人可不少,两国已经有不少鼻子尖的商人,来回倒腾货物做生意了;越南的水牛只要牵到海边,人家大夏的、广府的牛贩子,马上全收走了。还有活络的,介绍越南女孩到大夏工厂做工,工钱开的好高呐;嗯,也顺带着给大夏那些乌泱泱的单身汉们找老婆。
对大夏国家还在筹建之中,就派来正式使节,上门拜访打招呼;阮朝上下也挺高兴,觉得人家真懂礼数,对自家也很尊重,很给面子。
也知道这汉人建的大夏国,犀利得很,把红毛打得满地找牙。
红毛谁呀?几百年了,是南海一霸,越南也没少受欺负;一直以来,好凶的呐,动不动就开着炮舰来堵门;上岸抢点东西、杀几个人、烧几个村庄,都是家常便饭;隔段时间就来一趟,打老辈子就没消停过。
阮朝鸿胪寺安排得很周到,当天晚上就是礼部尚书和鸿胪寺卿出面,专门设国宴接待。第二天,就开大朝会,满朝朱紫、文武齐至,隆重举行大夏使臣觐见国君之礼。
穿着长跑马褂、拖着大辫子的顾芗斋、童晓轩,在越南鸿胪寺官员陪同下,在宦官引领下,走在去往大殿的路上。
看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华传统服饰,心底是羞愧的,脸色有些讪讪的,都不自然。
顾芗斋心中微微叹息:中华虽亡,存之四夷;诚如是也......
越南传统服饰,受汉服影响很深,因为越人自己就把自己视为汉民,视自己为中华成员一分子。
而越南最后一个朝代阮朝的制度,完全承袭明朝体制。民服虽受到满清影响,使用纽扣不用系带,但是保留汉服的立领和宽袖。随着满清窄袖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后来的窄袖。
后世奥黛的样式,其实是受到法式衣服裁剪风格再次影响之后,才慢慢出现的,并不是受旗袍影响;它的出现,大约在十九世纪后期,法国殖民之后;远比后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沪上风行的旗袍要早。
满清占有中原,剃发易服;越南黎阮两朝都禁止学习穿满清服饰和样式,保留汉服的立领、交领和宽袖以及发髻。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后黎朝正和十七年(1696年),黎熙宗下诏:“自清帝入中国、剃发短衣、一守满洲故习。宋明衣冠礼俗为之荡然。北商往来日久、国人亦有效之者。乃严饬北人籍我国者、言语衣服、一遵国俗。……沿边之民、亦不得效其声音衣服、违者罪之。”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世祖实录》记载:“文武官服、参酌汉唐历代至大明制度及新制式样、其士庶服舍器用、略如大明体制、尽除北朝陋习、为衣冠文献之邦矣!”。
越南常服最常见是五幅衫俗称长衫奥黛,是广南阮主阮福阔于1738年改制后,正式定型且成为法定国服的。当时阮福阔下令国内“士庶男女并着襦袍,穿裳(袴),缠巾。…衣服庐舍器用略如明朝体制”。
之后,随着旧阮后裔阮福映统一越南,而将服饰制度推广至全越。五幅衫保留明式样的宽大袖子和立领,又大量使用纽扣。
纽扣也不是满人的原创;国人使用纽扣,可以上溯到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以下,唐宋元明,传承下来;至明朝时,已经样式繁复,造型更是千姿百态;有长衣宽袖古代服饰上的青铜带钩、带扣、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