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在南宋过年  我在南宋那些年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接下来的几天,谢方帮着张岳、李虎弄打铁作坊的事情,谢方特意看了张岳做的风箱,还是最简单的,谢方记得曾公亮所著的记载的“行炉”用木扇鼓风;守城时熔化铁水,向敌人泼洒,或将铁水装入土瓶内,抛向敌人。

这“行炉”,系方形的铁炉与梯形的木风箱相连,下有木架可以抬动。木风箱呈梯形,箱盖板上装有两根推拉杆,并有两个长方形孔,装有向内开的“活门”。风箱的出现提了风量风压,使炉内有更多的氧气,使炉内燃料充分燃烧,提高了炉内的温度。

于是谢方把这“行炉”跟张岳和李虎说了,二人都很高兴了,因为有了这更高级的“行炉”,打铁铸造就更加方便了。

等忙完,时间也就到了腊月的中期,眼看绍兴府的人该准备过年的过年,该回乡的回乡,不知不觉谢方在南宋的第一个春节便来临了。

跟后世一样,过年首先要穿衣服,宋人孟元老写的《梦华录》里面就说:“正月一日年节,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因为今年谢家、张家生意都好,并且搬进了大房子,这衣服自然经过胡氏和王氏的张罗,全家人的衣服里里外外的全都做了做了三套。

另外胡氏和王氏还做了“缕花”和“幡胜”,其中将绸布和彩纸剪成花朵形状,插在头上,谓之“缕花”,而“幡胜”,跟缕花相似,但形状不是花朵,而是蝴蝶、飞蛾、燕子、雄鸡等寓意吉祥的动物造型,也是插在头上添喜气。看着一家人穿着新衣服进出、吃饭,胡氏和王氏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再说吃饭,过年的饭食肯定是要好好准备的,南宋的食物种类已经很丰富了,宋人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书中就记载了两百多种食物,从蔬菜水果到肉类,从腌制凉拌到烧烤,光馒头就有寿带龟、子母龟、欢喜、捻尖、剪花、小蒸作、骆驼蹄、大学馒头、羊肉馒头九种,由此可见一般。

过年吃饭肯定是以水饺为主,谢方早就听许衡说过,这水饺由写《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首创,当时冬季天寒,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如羊肉、胡椒等,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不过不叫水饺,而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也和后世馄饨的吃法一样。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当时长安的百饺园有二百多种水饺,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到了北宋,人们称饺子为“角儿”,而南宋称其为“燥肉双下角子”,可见当时南宋的水饺都已肉食为主了。

另外,过年还要饮“屠苏酒”,这个谢有得最拿手,据他说屠苏酒是华佗创制的,其配方有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有些屠苏酒是先在水里浸泡,所以这些酒的酒精浓度不高,女性和小孩、老人都可以当做饮料来喝,因此谢方和张平都光明正大的喝了不少。

说起来,这喝屠苏酒的时候顺序与其他不同,是先幼后长,因为家中长辈每过完一个春节,就离死亡更近一年,所以反过来让小孩子先喝,祝贺他们又长大了一岁,到最后才向老年人敬酒,由此可见宋人想的周到。

到了元宵节的晚上,谢方和张平跟父母说过,两人高高兴兴的看花灯去了,虽然看过后世的花灯,但如今看南宋绍兴府的,谢方却更觉得更为雅致、热闹,这也难怪,宋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巅峰,这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包括花灯。

更为难得的是,谢方见到了之前在书中见到的“苏灯”,《武林旧事》记载:“灯之品极多见后灯品,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著色便面也。其后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又于殿堂梁栋窗户间为涌壁,作诸色故事,龙凤噀水,蜿蜒如生,遂为诸灯之冠。”

宋代的一尺约合今天的31.68cm,因此四尺的“苏灯”到现在看也是足够大的了,更别说他的材质了。

在勾栏里面,谢方和张平也看到了书中记载的傀儡戏,果然是“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如清河坊蒋检阅家,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

此时此刻,谢方不由得念诵起了辛公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