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回:失宠幸李贤遭贬 唐高宗魂游地府  诛仙屠龙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雍王李贤平日颇好声色,私下养户奴赵道生为男宠,多赐之金帛,东宫官员韦承庆屡次上书劝谏不听。事发之后,赵道生供认是太子命他刺杀明崇俨。武后更是无容他之心。

高宗喜爱李贤,本想宽恕于他,但武后却道:“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于是雍王李贤未能洗清罪责,就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收缴铠甲武后令在天津桥焚毁,借以昭告天下。太子失宠,近臣张大安、刘讷言等遭到贬职流放,高政被家人私刑处死,曹王李明受到牵连终遭废杀,连坐者多达数人。

事过数月,武后心中仍有余恨,将李贤贬职巴州。虽言贬职,实为流放。有诗叹曰:玄武太宗定神州,大意误事添尽愁。武后屠龙论天下,阴风细雨几时休?

其实雍王李贤也是性情中人。无奈生于帝王之家,权利之争,诸事也是身不由己。流放巴州,却又许多故事可言。四川旺苍县木门镇木门寺旁有一奇石,名曰晒经石,闻传太子李贤流放巴州途中,在此歇息时晒经所用。这木门寺始建于南梁,毁于隋,重修于太宗贞观年间。

雍王李贤在木门寺留居数日,与木门寺住持方丈论经说法,只怨相见恨晚。每日在寺侧一石面上翻晒经书,品茶论语,后此石称晒经石。李贤此时深感无奈,心中沧桑,遂在木门寺留诗一首惋惜自己。诗曰:明允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次年,上官婉儿前去巴州看望李贤,行至此地,闻太子已仙去,就在木门寺旁,李贤曾翻晒经书的“晒经石“上修建亭子,题写《由巴南赴静州》一诗怀念李贤。诗曰: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

李贤被贬后流放到穷乡僻壤、不毛之地的的仪陇天平山,确实委屈,昔日贵为太子,今日一介庶民,起起落落。虽有心腹不离左右,但依据筑茅庵草舍以栖身,餐野果山泉以果腹。期间仍不荒废学业,日夜苦读群书。得知高宗父皇崩逝,痛哭涕零,便作了流传千古的《黄台瓜辞》。不久传入京城长安,武后得知,忌心遂起,以为李贤依旧惦记太子一职,乃派遣使者金吾将军赴天平山,令李贤自尽。《黄台瓜辞》诗文如下: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此乃后话,先提为叙。可怜李唐天下,武后屠龙。后有人纪念李贤,修一寺庙,曰章怀寺。此景有文可查:四川仪陇县东与巴中交界处有一座风景秀丽、气势磅礴的名山,名曰天平山,主峰海拔高约700余米,蜿蜒巴仪之间,纵横数十里,山势雄奇幽邃,险绝无比。山之主峰修建有章怀寺,因太子李贤之名,这章怀寺竟取代天平山之名,而著称于周围各县。

距章怀寺约200多米的山岩之边,有一岩石光滑突起。形如巨大蘑菇从天而降,寄生于险峻陡峭山岩之上。昔日李贤太子委曲求全,只身居住山上。每当晨曦初露,旭日初升,便起床盥洗,径直来到石上,诵吟诗文,修身养性。岩石东侧天生一道向内凹陷悬崖,崖壁正中有一天然石洞,四周皆无路可入,仅有飞鸟能栖身其间,人称此岩为“太子岩“。洞为“太子洞”。

太子洞镶嵌于太子岩壁之中,而太子岩又依附于章怀山之东侧边沿,洞与岩,岩与山,互相衬托。紧靠岩石外沿绕行一周,约莫百八十余步,石顶正中有“普陀院“三字,横行排列,周围题诗不少,皆为游人手迹,其中有一首七言诗句曰:巍巍太岩镇九龙,粼粼波光映奇峰。攀登不畏跋涉苦,岚景投入水晶宫。

闲话不谈,言归正传。高宗此时已病入膏肓,接连失子,心中婉如刀割。李贤被贬,武后又立英王李显为太子,高宗自知世道已非自己左右,任其摆布。

这日高宗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后从封泰山归来,劝高宗封中岳。高宗因患病卧床而终止。时又报悼王李孝暴毙而亡,高宗气晕上头,头痛不可忍耐,令太医前来就诊,

侍医秦鸣鹤言道:“陛下不可害怕,只需刺头微微出血,可以治愈。”

武后在帷帐中听到大怒:“此医可斩首,陛下乃九五之尊,岂能在皇上头上刺出血来?”

高宗气若玄虚,心中不快:“朕苦于头痛,出血未必不好。”侍医秦鸣鹤拿出金针,刺高宗百会。不时高宗言道:“朕似乎可以远观。”武后见此不在言语。

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高宗病情似有好转,从奉天宫回东都而来。武后心中郁闷,突然想起一人。这日早朝,高宗感觉龙体精神,遂与武后一起听朝。众臣久未见高宗,齐声高呼万岁。礼毕许敬宗上表,废太子李忠谋反一案,时隔多年已查水落石出。废太子李忠自知罪孽深重,自尽于黔州住所。高宗本就为子心痛,突然又听长子李忠离世,一时竟口中无气,慌得早朝尽散,将高宗送至贞观殿中,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