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假的,不然这一切都是真的,纣王亲自泄题不说,还给出了标准答案。
这算什么事啊?
不过费仲长出了一口气,这事和自己没关系,应该又是纣王在私自行事,这事儿纣王没少干。
可这是为什么呢?
费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纣王提出科举取士,却又在试题上做文章,放出了题目与答案,到底是为什么呢?
公平。
费仲灵机一动,没错,就是公平。
第一次科举重要至极,公平就是重中之重,可谁敢说这次科举,就一定公平了?
第一次出题,看过题目全貌的只有他和纣王,可真能一道题都不泄露?其他官员还掌握着部分题目啊!
即使刑罚再严,嘴再严,真能一丁点都不透露?
那些参与科举的贵族,真能甘愿在放榜之后让无名庶族压在自己头上?开个宴会宴请官员,咕嘟咕嘟灌几口酒,能不能探听到一些消息?
这其中会有多少无法掌控的事情?会出多少乱子?
反之,如果将题目与答案公开,事情就简单多了。
变成了纯考记性,谁记性好,谁就能高中。
乍一看之下,很蠢,记性有什么用?能处理朝政吗?能下到地方为官吗?都不行!
可深入一想,这样的“蠢”,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郡县制带来的新政,所需要的并不是如李靖、伯夷一般,有着惊天动地能力的官员,甚至不需要他的才能有多优秀,有多惊才绝艳,要的,只是踏实。
因为新政是没有人接触过的,只能一步步缓缓施行,也只有这些看似愚蠢去刻意背答案,不去做多余事情的生员,才是最适合的理政人选。
这次科举,选的就是这些基础官员,朝廷目前要的就是这些老实的黄牛,而不是千里骏马。
而且,更进一步保证了公平性,题目就在那儿,答案就在那儿,别人记得比你牢固比你精确,所以别人上榜了,考中了举人,你没中,难道你还能说出半个不公来吗?你说你比他强,怎么你连答案都不会背?
妙啊!实在是妙啊!
这样一来,人才也选到了,公平也达到了,有了第一次科举的声望下,下一次科举就可以慢慢改革进一步推广,甚至还可以根据每年朝廷对官员的需求,来进行不同的调整。
比如哪里遭了灾,粮食减产,那就相对应的将科举改成选拔倾向于善于治理农耕的官员。
哪里违法犯禁的事多了,那就改成选拔倾向于精通刑罚的官员。
变通,灵活,而且理由充分!
费仲立即放下了心,有陛下在最上面操纵一切,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又是几日后,科举开考。
“甲丙号!”
“丁乙号!”
生员们一个个表情严肃地进入考舍中,在各自的桌案边上坐下,开始答题。
然而在看到考卷的时候,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真就一模一样?
题目一点都没变啊!
一些人悔不当初,怎么没有信呢?要是多看个一眼两眼,指不定就高中了啊!
一些人则兴奋不已,虽然没有背下答案,但题目看了个七八成,如今下笔如有神!
至于那些老老实实背了题目与答案的人,则波澜不惊。
他们都是老实人,老实人,没有太多心理波动,按着背的写就行了。
负责监考的考官轻咳两声,考舍又恢复了秩序,考生们不再惊呼,而是赶忙埋头开始答题。
费仲也在监考,本来只是走个过场的心态,没把这次监考太放在心上,毕竟有纣王一手操持,可看到这些生员的表情时,大为感叹。
那些背了答案的老实人,确实可用,一旦下方道地方郡县,虽然应变能力差了许多,但足够冷静,这些人的能力都算不得太强,遇到事情若是擅自行动,反而容易弄出更大的乱子,老老实实按照原定计划部署,才是最稳妥的。
科举继续进行,费仲看到了附加题,也就是甲乙选择题。
他发现,这好像有点不对劲。
这题目是纣王自己加的,可也太简单了吧?
一眼看去,人人都知道该怎么选吧?
马革裹尸还,壮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烈,这还用想?
全选甲就完事了!
可这样,还是不对。
这是纣王亲自出的题目,能这么简单?
既然出现在了科举考试里,那就肯定有他的用意。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费仲眉头微蹙,试图分析出零星半点。
这特殊的选题用意何在?
难道说,这次科举并没有那么简单,还要做更进一步的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