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打败袁绍,一旦让他将北方彻底平定,那么就只能走联吴抗曹的历史老路。一旦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恐怕穷自己一生也难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一旁的徐庶看出了孟晨的雄心壮志,出口说道:“如今天下纷争,我若不谋他人,早晚必为他人所谋!况且正如主公所说,如今曹袁对峙,正是我军出兵最佳时机。只是吕文约所提之事亦不可不重视,所以这出兵之师,需仔细商榷,方可成行。”
黄权听罢接口道:“主公出身南疆,又与羌夷各部关系匪浅。若想出征的同时又不影响境内生产,或可考虑去各处筹借部分兵马。”
孟光自刘璋兵败之后,即转投到孟晨麾下,担任从事之职。听黄权欲聚各处之兵出征,提出异议道:“这些人马,未经训练,不明军令,出征之时,恐怕难以驾驭。”
见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始终不曾发言的程策不禁暗自欣慰,此刻与在云南之时,遇事只有他与孟晨两个人商议定夺,强的太多了,俗语云,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如今这么多人坐在一起,把所有因出征而产生的问题一一提出来,然后再由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程策偷眼打量孟晨,见他时而眉头紧皱,面色凝重,时而云鬓舒展,舒畅开怀,时而点头,时而摇头。知道他也对此情此景颇为享受,乐在其中。
程策身为孟晨麾下的总军师,之所以一直没有发言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有着一锤定音的力度。一旦自己发表意见之后,别人再想说话,就需斟酌再三才行。大家各抒己见确实是好事,一旦说的多了,难免就会发生因被他人反驳而反唇相讥的事情。大家只要将主要问题提出来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细节,那要等到事后自己单独找他们商量,不必在孟晨面前说出来。让他知道的太多,只会增加他的烦恼,影响他的最终决策。
至于什么是主要问题,什么属于细节问题,这个尺度则由程策自己掌握!所以当孟光说完,他知道是自己发表意见的时候了。接过孟光的话头,程策抬起手中的羽扇,压了一压,随后说道:“羌夷之兵,此前有过与我军协同作战的经历。虽然他们对于军法不甚了解,但他们作战勇猛,两军交锋之际,往往悍不畏死,敢于舍命相搏。这是他们的优势,至于军纪法度,只要出征之时,严加约束,料想也不会犯什么大的过错。另外,对于文约所说的人口问题,我觉得正可借此出兵之机一并解决。益州为我军之根本,所以于情于理都应先把益州的农工商业发展起来。等我们攻入荆州之后,便可将所占之处的百姓掠入益州。这样一来,出征荆州的同时也解决了人口问题不正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么?”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即使还有少部分人有疑义,在孟晨面前也不便提出,只好等席散之后,单独去找程策。
孟晨见众人不再言语,出声说道:“好了,此事便算定下。今日诸公只要痛饮,明日开始,大家需着手备战荆州之事,还望各处千万不要怠慢。我在这里先敬大家一杯。”
随着孟晨举杯,大家陆续举起手中酒盅,跟着他一饮而尽。大事谈完,大家开始离开各自的座位,找到想熟之人,彼此敬酒。尤其是程策与法正二人,两个人刚刚从战场上归来,都是有功之人,少不了众人一番祝贺。
酒席过后,孟晨又单独召见了程策、法正、徐庶三人,商议具体进兵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