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第四节 拼音与基础方言  汉国往事第二部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回头想想,自己与阿绫的重逢几乎是个偶然事件,如果自己一开始并没有选择去市上,而未被卖到赵府,或者在那个晚上坦然接受嫖客的怀抱,或者在小雪后的那个清晨选择放任进府避寒的乞讨女孩自生自灭,那么阿绫基本上就要永远地离开自己了。自然,自己之后命运的急转直下,也是可以想见的。现在二人都在凭借自己的才能为汉朝军队服务,生活条件虽然谈不上优渥,但比起陷阱重重的前半年来说,形势已经大为改观了。她唯一所担心的,就是在两次河西之战中如何让自己和阿绫继续活下来。

公元前122年的官道还没有到失去维护的地步,除了路上有巡逻队以外,最显眼的特征便是路旁有种植树木。这些道旁树有的已有几十年以上的树龄了,有的则还不大,不过这种层次也说明了这几十年间道旁树的种植是并没有停止的。在洛阳附近的亚热带地区,一些常绿树的树冠在冬季的气候下并没有脱落。天依一想见这条乡野的官道会在夏日来临的时候变成优美阴凉的林荫道,心底就生出一种《包法利夫人》和《安东诺夫卡苹果》中关于田园的浪漫气氛来——虽然这两篇文本要在两千年后才有人动笔写成。

在道旁种植行道树,是中国古代素来的传统之一——似乎行道树也可以帮助辨识道路的边界。早在周朝,国家就通过礼法的形式规定了行道树种植和维护相关的内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看,道路两侧的树木也代表着当地社会的秩序。陈国在夏征叔之乱之前,曾经有别国的使者出使,他在提及陈国社会秩序不稳的时候便提及了陈国的道路两旁并没有行道树——说明政府在当时已经没有能力给道路提供维护了。

而同期波斯帝国的道路养护也是非常亮眼的。从中国到罗马,永久性道路的修建和维护,是古典帝国建立统治的重要工具,也是文明进步的标识之一。

不过显然这种道路并没有惠及太多的地方。在丝绸之路上奔波的商人,所要走的青海道、绿洲之路,便只能通过地理地貌特征、人力向导和天体方位来大致判断方向。另外,当一个政府衰落的时候,建造过程缺乏现代材料的道路也非常容易被自然重新侵蚀,毕竟汉末连“城郭为山林”的情形都出现过。

人们从太阳初生时出发,在道路上行走至大约早晨九点,几乎山谷就在不远的地方了。忽然前面的部队停了下来。天依知道食时到了。家奴们在道旁埋下石灶,准备熬粥。天依刚将放在火引子钻至发火,将它捧起来,送入灶中,便听得身后有短靴的声音。

“乐正什正、洛什副,”军士同她们说,“军幕让你们在食时课士卒。”

听到这个命令,洛绫两人连忙站起来,同火伴们告了别,跟随士兵走了。

“怎么回事?那些士卒难道这个点不吃东西么?”张嫂很奇怪,“难道还要饿一天?”

“可能是十六岁后生扛得住饿,”有人说,“可是苦了他们的官了。”

这次课书比昨日要早很多,毕竟利用的是吃朝食的时间。这次由于是在野外短驻,士兵们被引到一片草地上,围成一圈坐着,等待他们的长官到来。不过一会,穿着家具、头戴青铜面具的二人和军士又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昨天睡得怎么样?”乐正绫先是问士兵们。这回,小伙子们发言的意愿稍微增加了一些。

“就算不咋样,也是起来了。”夷邕说道。

“好,夷,你在革上写一下昨日记的六个书。”

众人都以一种出头鸟的眼神看着他。他有点尴尬,提起笔,在草圈中心蘸了墨,在革上画昨日的符号,但是似乎并没有记住几个。

“行不行?”士兵们紧张地看着他。

夷邕最后只写出了较为简单的i和o。其中i还直接写成了一条竖线。

“这两个你会念么?”乐正绫看着他。

夷邕摇摇头。

“昨天睡前有温习么?你小时候受汉文的时候,老师有没有提过,说‘学而时习之’?”

夷邕不吭气,只是坐在地上。

随后,她围着士兵们转了一圈,向他们说:

“我们这个什,之所以有十六个人,就是考虑到你们中间有这种无心受业的。我相信,你们还有些人,对我们两个没竖的女子做你们的官长也是暗地里不服的。可是设立我们这个什,属于军幕的命令,你们也是自愿来的,至少你们在这能课到东西,也无需让大你们几岁的官长火伴欺压。如果教到最后,还是这样,那只好再将你们放还到行伍中去,和匈奴人对阵吧。匈奴人你们怕么?”

众士兵都不答话。

“我今天先不考你们,因为我知道你们大部分人都没把这个事当事,你们和夷邕一样,就没记过。齐渊,你们两个伍长呢?”

“我们回去以后做了功课,什长可以考我们。”

“我不考你们,我知道你们会。”乐正绫摆摆手,“剩下十三位呢?”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