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第二节 机心机事  汉国往事第二部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的自尊也最强。

“首先需要准备一个马可以拉动的车架,不着急在上面做车厢的。”乐正绫说。

“这会儿正造着一辆车,确实还没安车厢的。”车逢向她们汇报,“车架已经有了。你们想制备一个什么车架?”

“车架的两边要有短柱伸出来,结成栏杆。”乐正绫比划着,“同战车一样,只不过战车是防止人摔下,这些短柱和栏杆是为了防止车厢倾覆。”

“然后,要在这些短柱之间,结上革带?”车逢问道。

“对。”乐正绫点头,“比如有四组革带,车厢两条边放两组。将它们联系起来。对于车厢,我们可以先制一块能将四组革带和车子边沿搭上的木板,然后制一份草图,计算车厢自身木料、床榻,以及四个人的重量。按这个重量,在木板上放置相应重的石块,先让马车载着它走个百里路,上坡下坡都要试。如果革带绷断了,就要另找革带。一直到革带没问题,经受得了这个磨损为止,我们就能将车厢做起来了。”

“嗯。”在场的工匠对此皆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虽然这个话语上的清晰不代表实际操作的简单。

“那个车架,我们可以先过去看看么?”乐正绫问那名匠人。

“可以。你们来看看。”

众人遂跟随着场院中的匠工们,越过几间工坊,来到摆着那副车架的地方。和这个时代大部分的车舆一样,它是一辆较大的二轮车,从面积上看,可供除车夫以外的一到两人乘坐。这辆车的底盘已经完成了,只要有马来套上它,就可以拉走。只是上面还是辕架,并没有做上车厢。

“这个可以说刚刚好!”天依一见到它,就对它赞叹道,“刚好处在了一个我们最需要的状态。”

“像这样的车架,还有几个。”车逢向他们说,“按你的想法,是在这四周先围上栏杆和望柱,然后在柱上设个安装皮革带的地方?”

“对。在它同革带连接的地方,最好是设一些布包着,这样革带同器件摩擦,磨损就小。有了这些革带,我们就好在它上面连上木板,再在木板上放石头。”天依比划着。

“嗯。”匠师们点头。

“那么你们的工作就是在这上面上栏杆,”乐正绫同他们说,“在你们上栏杆、安革带期间,我们是算,它一般需要承担多少重量。”

“这车厢的重怎么称呢?它一整个,不好称。我们是要在安装之前,把每根木料都称出来么?”

“我们有办法。这样,我们需要两位木匠,我们去合计车厢的尺寸和造法。”乐正绫问车逢,“你们这边对造车厢最熟稔的木匠是谁?”

“我!”车逢毛遂自荐。随后,他推荐了另外一位中年的木匠,姓曾。

“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车厢的宽度。”乐正绫走到这个底盘之前,准备让齐渊用他的曲尺测量车辙之间的距离。

“这个广度都是循制的,不用量。”车逢道,“车辙是七尺广,往者的车厢大概是它的八成,五尺六寸。”

乐正绫估摸了一下。往者车厢的宽度大概就是两根望柱的间距。如果她们要制成悬吊的车厢,大概这个新车厢的宽度又得是望柱间距的大概七成,那么按这个比例,车厢就只剩下了四尺,宽80厘米。这种车厢绝对太为逼仄。车轮之间的宽度是得严格按照车同轨的政策来的,朝廷说啥就是啥,那么只能将功夫用在车辆底板的宽度上了。

“不行,最好得换个底盘,车架最好是它的九成。”

“恐怕这个底盘,不是那么好换的……”车匠们有点踯躅。

“或者,还有一个办法。”天依忽然说,“我们造望柱,并不垂直地面出发,而是往两边去适当倾斜。这样既不用换掉底盘,更换上面梁方的位置,又能适当拓宽车厢。它可能也能稍微抵掉一点革带的拉力。”

“那可以试试,不管怎么说,车厢最好是要五尺广。”乐正绫道。

“我们想办法做四根望柱,看能不能达到什正说的这个。”匠师们心中都有点忐忑。

“然后我们假设车厢就是五尺广,然后有个一丈之长,这样一个人能够躺卧于其中。同时一般车厢得有个六尺高。我们按六尺算,再给定一条木料或者一根木板的广度,我们看看,它到底能有多少重。”

——第二节完——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