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 第二节 风自东来  汉国往事第二部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打首是“青盖作镜”。显然这四个字不适合用在楹联上,因而天依换了一个说法。这副楹联可以贴在从骠侯府的一座比较正式的门上,那座门刚好是偶数开间,中间供人行走的门道是由三根柱子夹成的。将此大红对联贴在门口,也显得喜庆。

“好,这府上的联写好了。”阿绫将这三张楹联书置于一边晾起来,又问她,“那我们要不要给小楼那边也贴一副?”

“也可以。刚好,我最近正想了唐明皇的一首描写梵文的诗,可以拿来入联。也是工整押韵的。”天依继续沾了沾墨,准备写第二幅联。

“哪首诗?”

“叫《题梵书》。不确定是唐明皇写的,反正全唐诗里有。”

天依回忆了一下那首诗的原文,便开始动:

“鹤立蛇形势如钩,九天文字鬼神愉。学生博士频摇首,中国人民笑点头。”

同样的,这首诗也经过了天依的微改。《题梵书》的原诗是“鹤立蛇形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zhi那弟子无言语,穿耳胡僧笑点头。”唐明皇当时以此诗来说明梵文的一些性质,一个是书法有特点,再一个是不为汉地很多人所识。“zhi那”地区很多读书人看了它没有什么话说,因为不认得,只有学过梵文的“胡僧”读得懂,微笑点头。天依在这里把揶揄的对象从“zhi那弟子”换成了时下学习汉字的学生和博士,而把“笑点头”的对象换成了多贺的“中国人民”。因为她们和小楼推广拼音文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这套书是给汉地的大众使用的,而不是给博士弟子皓首穷经用的。霸陵市上的市民们一贯也喜欢对朝廷和朝廷所笼络的人开玩笑,这副对联或许可以调动他们的幽默神经。

“写多了。两句就可以,你写了四句。”

“不怕,两幅联,头两句贴在左边,后两句贴在右边。”

“这不是写对联了,是写诗了。”

“写诗也没事。”天依笑了笑,“反正这会对对联的格式还不做要求呢——甚至诗词格律都没发轫。”

“对了,你还得用音书写一联。”阿绫提醒她。

“嗯,我正准备写呢。”

天依休息了一下,润了润,方使用音书把刚才那四句诗写出来。这样刚好也可以作为拼音文字对外宣传的一个招牌。

“钩、愉、头,都是o韵母。简单易懂。”乐正绫看着这四幅写着音书的字,“很有意思。接下来到我们这院里了。”

“我们院写个什么?”天依搁下,问道。

“做黄檗纸的,应该和纸相关。”

“那我们就用一个五言的,时下流行五言。”

天依思索了一会,想出了这样一幅联:

“文章著百代,素纸传千春。”

“有点俗,听着像我们卖纸的地方用的对联。”阿绫吐槽道。

“那我们这边主题就不用造纸这一块来说了。”天依又琢磨起来,“干脆写院里的风景,搞点吉祥话吧。”

“我看可以。”

天依遂最终选了这样一联作为本院门口的春联:

“居家长安乐,出入无忧虞。”

虞字还没写完,两个人都笑起来了。

“最俗的一个,不过我看还真是最适合。”乐正绫摇了摇头,“再在旁边写个音书的版本,让工匠仆役们也读得懂吧。或许他们也能用上。”

“嗯。”

她们先后将这四副对联中涉及到府中的两副贴在了相应的门上。随后,二人托府里的仆役把剩下的同拼音文字相关的一副送到了小楼那边,请他也张一张。对联一贴起来,下着雨的院子马上就具有了一股春天的气息。

“接下来我们去包包饺子。”天依叉着腰,对阿绫说,“我们已经有了冻肉,先给它化冻,然后再加点香料,捣成肉糜。今天估计又是十几口人的大餐,每人份的饺子估计量不小。我们得早点准备,做多点。”

“姐姐,我也要去做。”此时在一旁观看她们写字的李迎开了口。

“好,那我们一块。你也能学门手艺了。”乐正绫笑道,“走!”

今天院里的每个人心情都不错,虽然天气不放晴,不过能在紧张连续的事务之余过一次节,也算是在日常生活之外给自己打了一针小小的补剂。

——第二节完——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