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 第三节 开枝散叶  汉国往事第二部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雨的窗口期。南方过来的雨水连着落了两天,在这个晨间暂时停了一阵,不知道午后还会不会下。雨水浸湿之后的土路仍然未干,有些带泥。四人很小心地踩过闹市的地面,来到先前小楼等人在市上开的识字店。

果不其然,楼昫选择把那副对联贴在了大家都能看到的识字店的门柱上。红色的字幅非常显眼,因而在门口聚了很多人查看。众人皆不知道这是什么,只知道它分别用两种文字书写。刚好有个识字的市人路过,便被众人拉去,要他读那上面的字。

“这边是鹤立蛇形势如钩,这边是九天文字鬼神愉。”那市人指着这对联依次说,“这边是学生博士频摇首,这边是中国人民笑点头。”

“那旁边的字你识得么?”旁人问他。

“识不得。”

“我们再找那识字店里的人,让他出来认认。”

众人很快从店里撺掇了一个学徒出来。没想到的是,那学徒也一模一样读出了联上的内容。

“哎,阿鬼,你不是才进这店学么?怎么现在都能识字。”有认识那学徒的怪道。

“我识的不是书字,是这旁边的字。”那学徒说,“这旁边的字和书字,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它写画的是语音,我们读了上面的符号,把音读出来,就知道是啥意思。比方说吧,鹤旁边的这个字,是四个字拼的,这头一个字就是它的音头‘g’啊,之后两个圈儿,这个圈儿就是把嘴唇拢圆读‘o’两个圈叠起来就是把它发长,最后是‘k’。‘gook’,不是鹤么?”

“哦,原来这套字的道理是这样子呀。”看客们议论道。

“哎,海国夫人来了。”忽然有人注意到了身边开创这个识字店的夫人的存在。人们连忙让出一块空间给天依和阿绫。

“对对对,阿鬼说得对。”乐正绫笑道,“这字就是这么识的。诸位请看,这位前几天才入班,现在就已经能读出一首汉言的诗来了。大家要是多学,大部分人都懂得怎么读,以后市上写书、家里写信,不知道该多便利呢。”

进而她又向人们介绍了这首汉诗的大意。这诗就是用来赋音书的,它的画陌生而简单,而且满腹经纶的学士们不学看不懂,普罗大众则是能轻轻松松在十天半个月内通晓它,并且用它写出和方块字一样的内容,实在是鬼神降给人间的礼物。

而且在汉代推广表音文字还无须担心同音异义的问题,因为在音系复杂的汉代,同音词现象实在是不多。在大部分情况下,数个字母组成的词就能够表示一种意义,并不会引起歧义。这也是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开始出现纯表音字符的一个背景。

晏柔对这种文字并不陌生。早在她遇到天依的第一年,天依就在教她识字之余,为了便捷教了她这套拼音,在她认字的初期每个字上面都标了一条拼音。这对晏柔识字的过程确实有所帮助。

“也是,从店里学了这文字,咱们就比宫里的五经博士知道的文字还多了。”有看客笑着说,“这诗还写得真有点那个意思。”

观者们最感兴的还是诗的最后一句。“中国人民笑点头”,这句话显然为他们这些住在中国的人众模拟了一个语境——就是认识了这套“九天文字”以后,他们好像在博士们面前都能抬得起头来。为什么作者认为学了这种文字能够让他们这样精神焕发,他们想请两个海国夫人细说这种字的好处。二人便在人群的包围下同他们分点叙说。恰好会这套拼音的晏柔也在现场,天依将晏柔推到前面,介绍她自己习得后的经验。

晏柔向大家回忆,以往自己跟人沟通用的都是说话。说话虽然方便,做着活也可以说,但是声音顶多只能传一个院子,甚至有时候说得轻声,隔屋就听不见了。再要跟一定区域外的人交流,要么有时候依赖传话,要么有时候托人写字。但是自从她跟洛夫人学了这套书字以后,在同样受了她这些书的人群当中,如果晏柔要跟这帮人不在面对面的情况下谈话,只消留个破木片,在上面写上小字,托人捎过去就行了。一个手掌大的木片甚至能给双方写半个到一个月,如果字数省的话。

就算要学汉字,这套文字也有好处。在学字的时候在旁边标上音,提示它的词义,能够辅助记忆这个字的字形。总之,花几天或半个月时间学它,绝对是百利无一害。而且天依还进一步补充道,未来会有大量使用这种文字的印刷品问世,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各类实用技术、奇怪故事,以及以往用汉字写就的经典著作。

她的话很快就被人群的喧闹声淹没了。天依也知道毋需多说,只要这个万用无尽二十字店继续开下去,学这种文字的人会越来越多。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虽然这句话原先是司马迁用来形容李广在民间的声望的。

当自己介入历史以后,李广或许并不会在明年的漠北之战中死亡,自然也不会有其后李敢、李陵等各种事。他或许会长寿一些。这句名言会不会被司马迁写出来,也就成了时下悬而未决的事了。它在这个世界上最先出现的地方恐怕会是两个穿越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