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引子:弥留境文人作庸书 历沧桑傻儿巧弄拙  尘世录之十三武林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却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落魄秀才,姓慕,名文,字慧之,河南安阳人氏。少时家境贫寒,屋子夏漏雨,冬漏风,十分贫困,平时父母仅以给人做工换得两个辛苦钱贴补家用。于是他从小立下志向,长大后定要扬名立万,出人头地。

常言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若想要封王拜相,出将入相,若非大富大贵之家,定然要才识过人,或文或武出类拔萃。那慕文即有雄心,不负壮志,入学以来勤奋刻苦,不论《诗》、《书》、《孟子》,居然一学就会。先生教习《大学》,开言道:“大学之道。”慕文即答:“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先生之意,是让他跟着读,却不料他居然顺着读了下来。先生惊异道:“你从哪里学来?”慕文道:“先生闲来之时吟诵大学,弟子窃闻之,便记了下来。”先生不信,便问:“若如此说,大学你也会读一些了。”慕文点点头,又飞快摇摇头,说道:“弟子学识不明,不敢说会。”先生怒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会不会读,一读便知。“慕文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但此时先生发怒,也只能小心向下念述。但他天赋异禀,只不过听了先生读过几遍,居然朗朗念了出来,从”知止而后有定“到“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一气呵成,不出差错。虽然读的慢了些,总是没有出错。

先生之意,本来是听他说能读下《大学》,心中不信,一来这大学虽然通读并不算难,但一口气不出任何错误,几千个字,谁也没有把握,二来料想他不过是小孩子卖弄学识,也想给他点打击,让他虚心求学,却没料到居然能一口气全读下来。连旁边同学也是震惊,个个互相私语,都在谈论着这人究竟是何人,也有的是看着先生,看先生如何收场。先生本来碰到如此情况也有些尴尬,但稍定心神,马山心中转喜,但面上还是不动声色,只是淡淡的点点头,说道:“你读的不错,并没有出现错误。”手一摆便让慕文坐下,仍然讲课,不时观察着慕文,见他仍然虚心学习,心中更喜。

这先生也是个落第秀才,屡试不第之后才坐馆当了先生。虽然不再热衷功名,但为人师表的,总想着能培养出几个像样的弟子,不论是秀才举人,有一两个有心回报的,都会颇有好处,就算没人回报,靠着培养出功名的名声,前来求学的人也会不少。当下放了学,自己连夜前往学政处,说明慕文事情。这先生本是学官的学生,说明慕文今日之事,学官也是诧异,暗下留心。

一幌三年,童生赶考,慕文此时年方十四,文章已经做的有模有样,加上他平时又是聪明,很得先生喜欢,先生也就将慕文在学官面前多多保举。待到童生放榜之时,名列第一。又过三年,正是慕文十七岁的年龄的时候,参加乡试,居然再次夺魁。年方十七,便有着解元身份,登时轰动乡里,门庭顿时生辉,前来结交的乡绅名流不计其数。不出几日,门楣已经是焕然一新,再也不见贫困。

三年之后,春闱会试,转手之间便为贡生。正是年少得意之时。虽然不是会元,但小小年纪便为贡生,已经是极为罕见的了。此时慕文一家也由乡下搬到了京城之中。庭院轩敞,雕梁画栋,每日读书之后便与几个书中朋友,文人雅士谈古论今,说不尽风花雪月,谈不完古道春秋。春风得意,纵情狂欢,一时成为京中人所共知的风流才子。

但自古以来,好事多磨。这慕文既然人生处处得意,但不料忽然有一日,正弹琴赏赋之时忽然口吐鲜血,昏倒于地,顿时吓坏朋友,连忙将他送回家中,派人请京城名医前来诊治。

大夫看过,皆是摇头,都说气血衰弱,倘若要保全性命,以后不可劳心费神。家人谨记,好生调养不提。

这慕文是风流惯了的,一时闲下来也有些无聊,加上京城之中,人马喧嚣,又有些朋友整日里来寻访,虽然总是要谢客,但长久以来总不是办法。于是同家人商量,先回老家疗养,待到病好如初之时再回京准备科举之事,家人应允。于是这慕文便带了几名随从家人回了故乡,将息身体。

那慕文少年成名,即便是离乡数年,归来时仍然是轰动全县,当地名流士绅皆争相拜访,慕文身体有羕自然是派人在门口一一挡驾道乏。待到几日之后,众人散去,方才安心养病。

慕文是个风流少年,一二日安心尚可,但时间长了也是颇感无聊,身上的病状不但是没有缓轻,反而更加沉重,镇日里窝在家中,胸口仿佛是压了一块大石,根本喘不过来气,想出去走走散心,那些家人一来担心他的身体,二来也是临行之时老爷夫人有所交代,因而更加不敢有一刻放松,睡觉吃饭都有人小心伺候,不敢有片刻差错,弄得这慕文反而是坐立不安,病况愈加严重。

不知过了多少日,一日,那慕文躺在床上,半昏半醒之中,仿佛听到下人们都在呜呜哭泣,心想自己虽然痼疾难消,但总不至于一时半会殒命。听了这哭声,心中恼怒,便想起身责骂他们几句,怎奈刚要起身,身上就如同压力千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