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七章 南宋除四臣  执魏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檀道济说:“我当年与谢晦一同北伐,当时得以入关的十项计策,有九项是由谢晦提出的。谢晦才略精明老练,大约很少有敌手。但他从没有单独带领部队打过胜仗,战场上的军事行动,恐怕不是他所擅长的。

我了解谢晦的才智,谢晦也了解我的勇敢。今天我奉皇帝的命令来讨伐他,可以在他没有摆开阵势以前,就把他擒获。”

第二日,宋文帝召见王弘,并任命他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和扬州刺史;任命彭城王刘义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和荆州刺史。

辅国府中兵参军乐,再派人报告谢晦,说徐羡之、傅亮、谢等已被杀。

于是,谢晦先为徐羡之、傅亮举行祭礼,又为弟弟及儿子发布死讯。然后亲自走出虎帐统率军队。谢晦当年随刘宋武帝南征北讨,经验丰富,所以发号施令,指挥调动,莫不切实妥当,几天之间,人们从四面八方投奔谢晦,很快就聚集了精兵三万人。

于是,谢晦上表,盛赞徐羡之、傅亮等都是忠贞之臣,却遭受横暴的冤杀。

又说:“我们这些人如果想长久地把握权柄,不一心为国家着想,我们当初在废黜营陽王时,陛下您远在荆州,武皇帝的儿子中还有幼童,我们完全可以拥戴小皇帝,发号施令,谁敢说个不字!怎么会逆流而上三千里,虚位七十多天,去迎接陛下的鸾旗!

已故的庐陵王刘义真,在营陽王在位的时候,就曾积恨,冒犯皇上,是他自己死于非命,不有所废黜,怎么会有兴起!雹不曾把贼寇遗留给君王,我又有什么地方辜负了宋皇室呢!这都是因为王弘、王昙首、王华一伙陰险、狂暴,多所猜忌和挑拨离间造成的灾祸。

现在,我要发动大军,以清除陛下身边的邪恶之徒。”

文帝下诏戒严,实行大赦,各路军队依次出发,讨伐谢晦。

谢晦任命他的弟弟谢遁为竟陵内史,率领一万人留守江陵。他自己则亲自率兵二万人从江陵出发,他指挥的战舰,从江津一直排列到破冢,旌旗招展,遮天蔽日,谢晦长叹一声,说:“真恨不得这是一支保护皇家的大军!”

谢晦想要派兵袭击湘州刺史张xx,何承天因为张xx的哥哥、益州刺史张茂度与谢晦私交甚好,就说:“张xx的态度还不明朗,不应该轻率地发动攻击。”谢晦写信招抚张xx,张xx不肯追随谢晦。

宋文帝任命金紫光禄大夫王敬弘为尚书左仆射,任命建安太守郑鲜之为右仆射.其后便从建康出发。命令王弘与彭城王刘义康留守京师建康,进驻中书下省;侍中殷景仁也参预负责留守京师的任务。文帝的姐姐会稽长公主刘兴弟住进皇宫,总管后宫事务。

谢晦从江陵东下,何承天留守江陵没有随从。

谢晦抵达西江口,到彦之的军队已开进彭城洲。庾登之据守巴陵,胆怯畏缩,不敢前进。当时正值大雨连绵,数日不停,参军刘和之警告庾登之说:“我们遇雨,敌人也遇雨,征北将军檀道济的大军不久就要到了,官军实力正强,我们应该速战速决才好。”

庾登之还是畏惧不敢战,却令手下的小军官陈,制造了一个大型口袋,装满茅草悬挂在桅杆之上,声称可以用来焚毁敌人的舰船。

用火攻必须等到天晴,他用这个办法,延缓会战的日期,谢晦却同意了庾登之的做法,逗留了十五日,才派中兵参军孔延秀进攻驻扎在彭城洲的将军萧欣,大败萧欣的军队,又进攻彭城洲口官军营垒阵地,一举攻克。

官军的大小将领都主张退走,据守夏口,到彦之反对,于是退守隐圻。

谢晦又上疏为自己辩护,并且十分骄傲地夸耀自己在军事上的胜利,说:“陛下如果把‘四凶’斩首,把‘三监’的人头悬挂在宫墙上,我就立刻停止进攻,回转旌期,折返我的任所。”

可宋文帝既然决心要杀谢晦,自然不会理会他的话语,当即令檀道济出兵。

当初,谢晦与徐羡之、傅亮为了保全自己,就用谢晦把守长江上游,又把檀道济安置在广陵,使他们各自拥有强兵,足以胁制朝廷;而徐羡之、傅亮在朝中居高官、掌实权,可以维持长久的安定。

等到谢晦听说檀道济率兵来攻打自己,不禁大为惶恐,束手无策。

檀道济的大军一到隐圻,立即与到彦之的军队合兵一处,战舰沿岸停泊。

谢晦最初看见战舰不多,毫不在意,也不马上发动攻击。

到了晚上,东风大起,官军的船舰,帆篷满张,陆续抵达,前后相连,塞满江面。

谢晦军队的士气涣散,军心沮丧,不再有斗志。

第二日,官军舰队挺进到忌置洲尾,战舰排列着渡过长江,谢晦的军队一触即溃,全军大败。谢晦在夜色的掩护下出走,投奔巴陵,找到一艘小船回到江陵。

最初,刘宋文帝派遣雍州刺史刘粹从陆路,率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