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辐射溢散出来的信息,切实证实了她的想法是跟百殇技能消除之盾的同类技术,反物质护盾。战舰级别的反物质护盾,比以往任何护盾都要强大,完全无声无息地抵消掉了毁灭性的超越打击……
过去大战年代里,战舰用大型反物质护盾都没通过理论论证,因为这么大的反物质能量,在正物质世界中释放出来,别说“护盾”,第一时间直接就是湮灭把自己本身给炸没了。
显然现在目标713在反物质科技上突破了瓶颈,开发出来了,启动运行时,不会先把自己战舰本体给湮灭掉的反物质护盾。
反物质护盾、隐身技术,简直就是百殇的放大,战舰版本,怕不是另外五个技能都能一一用出来。
茉维依这么想着,连忙再次传送出去,离开目标713的引力场范围。主力舰巨大的质量,最基本的万有引力作用下,小质量的她被其捕获,开始进入神奇的环绕目标713坠落的螺旋轨道。
砸向这片黑暗的大地没有任何意义,就算她带着斩舰武器,但对面也并非一炮可以轰穿的地幔岩层,登舰战都是一支部队带着大量兵工厂来执行的,一只蚂蚁要花多久才能啃缺月亮?数量级上弄个亿万只蚂蚁先吧。要不然啃个几百几千年,目标713早把她所有重要的人都给轰光了……
现在既然抓到了其尾巴,更获得了目标713实力的进一步资料,就可以想出更加针对的计划方案了。
别看战舰战内外信息屏蔽,加上关闭引擎,一动不动,就是“潜行”隐身在了广袤空宇之中,实际上有质能就会带来引力效应,主力舰以太阳质能为能级单位,其引力场至少也是太阳级别的,只要观测到这个引力场,就等于发现了这艘主力舰。
所以能潜伏的前提就是别说宇宙,银河系就广袤无垠了,一恒星的引力场范围,也就天文单位的量级,在以光年为基本单位的战舰战中,忽律不计,可以看做一个点了。
接近到秒相距的近接战范围内就可以发动登舰战了,而当接近到了引力圈范围里,那根本就能算是摸到战舰本体了。
自古以来战舰战如此面貌,空间距离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时间,银河系物质总量毕竟有限,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星图,物质分布一清二楚,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投入足够的精力跟运算力,算遍4000亿大质量天体时空坐标,引力互动,总能找出新多出来的。
这就是每个国家积极发展天文观测,谁一扩张绝对信息探测圈就会引发国际纠纷的原因。
而扩大自己能绝对信息控制范围,属于比较被动的防御方式,对方只要使用引力、太阳帆之类的自然移动手段,也就是降低质能,减少引力效应的移动方式,就很难被找出来。
想要在索敌方面提高主动性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运算力,有了量子计算机后,继续不断升级硬件,开发更多、更高效的粒子来作为计算机的物理基础,最终迭代到把整个数学框架给变更掉的第三代计算机,开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脑”。
21世纪开始,战争就变得越来越凶险,对信息、科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进入宇宙时代之后,对人数的要求进一步降低,人海战术越来越没有意义,你一个星球的人口全民皆兵,也打不过一个开战星际战舰舰长。
不在一个维度上。
虽然战略版图,每场星际战争的星图沙盘,扩张到了光年距离,然而实际参战的人数,却越来越少,一场战役越来越看重舰长的个人战场发挥。
在如此这般的科技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银河系战争度过了数十万年,战舰战虽然几经变化,但最终定型为现在模样也有十万年以上的历史。
最早的星际战舰,是还在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核聚变为动力的太阳系时代宇宙飞船。那是的战舰战是线列对轰,就是燧发枪时代的战术思想,为了提高比布朗运动还不确定的舰炮命中率,就让主力舰排成战列进行齐射。
接下来是开发出了反物质引擎,冥王星上建造最大的反物质工厂,开始烧更高效的反物质,不用再携带燃料的“近海时代”,舰船速度提升到亚光速,人类开始探索太阳系外,尝试前往相邻最近的恒星,例如比邻星。
但最大移动距离依然限制在,以太阳为圆心的10光年半径之内,因为人类寿命的原因,在远的航行,就只能建造殖民生态飞船了。
这个时代战舰战的战术,已经开始往隐蔽交战、超视距方向发展,是星际航母、星际导弹舰的时代。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瓶颈期,就算开发出了镜面技术,但那个“镜面”并非现在镜面,人类依然被束缚在爱因斯坦信息光速门槛之内。
只不过新的技术依然带来了战舰战方面的变革,因为以前主力舰级别的高能引擎完成了小型化,这个时期就出现了战争史上的反复人海战术又行了,大量小型宇宙兵器层出不穷,甚至“高机”都复活了一段时间。双方一堆兵器,打起来热闹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