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1章 总是要改变一些东西的  超级农业强国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而这个合作社呢,已经是扣除包括人工成本在内的所有生产成本了,而且据说还只是按照盈利的80进行分红,居然还能拿到差不多是他今年两倍的亩均收益。

前面的一位社员听到他的话,傲然道:“我们种植的是高蛋白大豆嘉豆9号,今年的产量比去年高,差不多每亩460斤吧。”

另一位社员也转过头来,认真道:“关键是合作社统一整地、品种、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等规模经营,每亩成本至少降低了200元,而嘉豆9号的收购价也比普通大豆每斤要高出五毛。”

“你舒服喽,除了每年有固定分红,还在合作社上班挣工资,哎,你今年工资加分红超过十五万了吧?”前一个社员问道。

“你又差到哪里去了?现在不种比自己种收入高出一大截,你还腾出身来打一份工。别说你今年的收入少于二十万”后一个社员撇撇嘴道。

“唉,收入再多都不够花啊。我儿子今年要结婚,对方彩礼就要几十万,还要在市里买房,想想都头疼。”

“慌什么?社长不是说了吗?明年我们会种植一个新的大豆品种,据说产量能翻一倍,你想想明年分红会有多少?”

“嗨,我也听说了,要不然我儿子还真不敢买房”

旁边的老农民曹连福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这是什么神仙合作社?

还有,农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体面了?

几十万的彩礼,至少几百万的市里的房子,都只是头疼而已想想自己快三十岁还在打光棍的儿子他都不敢想好吗?

恍惚中,他听到一句话“当初把土地交给嘉谷合作社的决定一点儿也没错”,顿时一个激灵。

想想自己来这里的原因,不由得心跳加速:对哦,我好像,也能有这样的机会

在台下的人群中,他不是唯一这么想的。

最朴实的语言是最有力量的,不用嘉谷的员工去特意描述,在场诸人,都能从金钱的魔力中,体会到加入嘉谷合作社的“钱途”。

而他们憧憬的表情,被外围的摄影机清晰地记录着。

“这场面,煽动性太强了,我都不知道该不该放上去。”同时在外围,央视的王导演对身边的齐政苦笑道。

这不是在采访,而是在拍摄纪录片。

刚收到央视请求的时候,齐政都陡然一惊。

纪录片是好东西啊,它虽然不赚钱,但格调满满。想当年,嘉谷一部舌尖上的大米,将“嘉谷大米”这个品牌宣传得家喻户晓,甚至成为了商学院经典的一个商业案例。

而央视的纪录片尤为高逼格,正如王导演拍摄的,是一部类似于辉煌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全面反映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嘉谷被选为“农业线”的典范之一。

对此,齐政当然是举双手支持了。而合作社分红的场面,就是拍摄组要记录的素材之一。

对于王导演的“抱怨”,齐政耸耸肩:“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大叠钞票的直接冲击力。”

至于如何在纪录片中起到激励作用,而非引来仇富的目光,其中的尺度把握,就是王导的工作了。

王导演点点头,看着摄像机中一张张面带憧憬的脸庞,突然道:“我之前采访过袁老先生,他说过一句话,现在看来,真的挺有道理的。”

“什么话?”齐政也想知道水稻杂交之父是怎么评价嘉谷的。

“他说,嘉谷之于中国农业最大的贡献,可能不是培育出了多少新的作物,而是嘉谷的合作社组织体系。”王导演轻声道。

齐政张张嘴,又停了一下,最后摇头道:“过奖了。”

王导演先是一笑,像是陷入了回忆:“我倒觉得不夸张。我当年下乡到东北,在黑龙江边上种过地,也开过拖拉机,所以我知道什么叫机械化。那个时候我们一台东方红54的机组,三五个人,就可以种3500亩,当时就觉得效率已经很高了。但是你现在看看最现代化的,配了和数字地图的最先进的拖拉机,一昼夜翻地的规模可以达到5000亩。所以它一个作业季节,一个台套,至少要三万亩的作业规模,才可以充分让它发挥作用。三万亩,如果靠老百姓自己流转土地,要流转到什么时候?所以只有自上而下地将庞大而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才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二次革命完成的希望。”

齐政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没想到作为一个导演,他还对于农业有这样的认识?

不过再一想想,又能理解了,如果不是对农业有一定了解,央视也不会让他来拍摄纪录片的“农业线”了。

“嘉谷系合作社现在有多少个了?”看到分红进入了尾声,王导演好奇地问了一句。

齐政想了想,说道:“目前,嘉谷在全国成立了1300多家农业合作社,平均每个合作社自主经营土地面积为614万亩户均大中型农机2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