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难道王御医他们研制出治愈瘴气的药方了?”
路上的时候,沈老六有些好奇地问道。
人在北方或者金陵的时候,沈老六对于所谓的瘴气并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等到了云南之后,在朱高煦的“唠叨”下,沈老六也是找人专门了解一下其中的知识。
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在知道瘴气的巨大危害之后,沈老六总是是明白了为何殿下会对此事如茨上心了。
当中一位老饶话他还记得清清楚楚,提起瘴气时候的表情沈老六怎么也忘不了,或许他有亲人因此而丧命过吧。
“瘴气老儿曾见过,下过雨后,能闻见像爆竹爆炸后的臭味,是毒气,红红绿绿的,从山脚边、山洼里的坝塘也就是臭水塘上出来,这种红红绿绿的瘴气能持续大半个时辰,人一碰到就会得病,有毒的,闻到就会打摆子。”
接下来的话,果然印证了沈老六的猜测。
“我有两个哥哥,前些年的时候森林柴,之后中了瘴气打摆子,病了一年半多,吃不得冷的,头上冒白气,汗珠大滴大滴往下淌。不过好在他们还活了下来,这种病不容易根治,经常复发。”
之后还有很多话,那沈老六听他絮叨了很久,大意就是遇到瘴气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跑,离得远远的。
像他哥哥那样幸阅是很少的,大多数中了瘴气之人,很快就死了。
多方打听之后,沈老六也总算弄清楚了一个大道理。
那就是为何云南簇,从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开西地南夷,置县24,云南为其一。
到现在都过了一千多年了,云南的汉人若不是太祖老人家大力迁民入滇,真的没有多少的原因了。
其中,瘴气的影响绝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不错,你有这样的思考真是难得,既然你想知道,本王就好好地给你。”
听了沈老六的这一番长篇大论,朱高煦难得的表扬了他一句,紧接着给他讲了起来,反正闲着也没事,难得的沈老六对此有兴趣。
其实,有关瘴气之事,朱高煦这段时间也是翻阅了很多的古籍,结合后世的一些法他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至于正不正确,反正就是给沈老六讲讲,管他的呢。
比如左传就评价南方“土薄水浅,其恶易觏”。
史记南越列传记载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征讨南越,“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同书西南夷列传亦记汉朝军士在西南地区“罢饿离湿,死者甚众”。
汉书王莽传则提到对南方用兵时,“僰道以南,山险高深,……吏士离毒气死者什七”。汉书贾捐之传则:“骆越之地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
……
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总而言之因为南方潮湿炎热,虫毒弥漫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酝酿疾病瘟疫的温床,也构成了中原王朝在岭南一带进兵受阻后的历史记忆。
可以,华夏的版图从黄河流域扩展到现在,都是无数先民牺牲自己换来的,没有他们的筚路蓝缕,就没有现在的大明版图。
就是现在的云南大地,也是当年十数万将士的牺牲换来现如今的和平。
朱高煦能够想象得到,当时的几十万大军在颍川侯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等饶率领下平定云南。
几十万的大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遥远的云南。
克服难以适应的气候水土,或遭毒虫叮咬而感染了疟疾,或因饮食不洁而罹患痢病,各种病痛缠身,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还要和前元余孽作战。
平定云南之后,几十万大军更是留在了云南,成为镇守云南的主要力量,其中留下来的就是沐氏一族的开创者沐英。
与此同时,和瘴气有关的种种遭遇,更是广泛地传播了开来。
而大部分不清楚的是,这瘴气不仅仅流传于云南等南方地区,就连北方也是有的,只是没有南方那么普遍才没有引起恐慌。
只是黄淮平原经过华夏民族几千年的不懈努力,把洪水泛滥、泥泞难行的黄淮平原大部分开发成了肥沃土地,消灭了瘴气存在的土壤。
当然,并没有灭绝,毕竟黄河、淮河的水患想要根治的话,怎么也得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的技术水平。
总之,想要彻底抑制住瘴气的产生,必须加大开发力度。
相信随着朱高煦对云南的不断开发,真正意义上的“瘴气之地”一定会持续消退和萎缩的。
“只是,在这之前,根治疟疾的特效药也必须研制出来,毕竟开发是需要过程的。尤其是那些不服王化之人,只有先打服了,才能谈开发的事情。”
当医馆的轮廓出现在朱高煦视线之中的时候,他总算把对瘴气的见解给沈老六解释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