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去学堂  大宋青云路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的祖宗就是个读书人,留下祖训让陆家的子孙都要念书,至少要识字,不做睁眼瞎,因此村里人只要日子过得去的,都会送孩子念书。村里也有村学,是一个老童生在陆家祠堂里办的,不过只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目的就是识字,收的费用也不多。

在陆方谕看来,村学就相当于小学。

在村学里上完学,还想再继续往下念的,就得往外送了,或是去邻村一个老秀才办的私塾里,或是去县里的学堂。

南安县虽山多地少,不算富裕,但文风昌盛,读书之风盛行。

有需求就有供给。因求学的人多,县里那些秀才办私塾的不少,除此之外还有好一两个十分正规的书院与学堂。

陆义林作为族长,是个有远见有想法的。他总建议大家有能力的话,还是把孩子往县里送。因为孩子们不光念书,还会在县里结交人脉。不管以后能不能考功名,人脉就等同于机会,这对孩子来说太难得了。

因此,村里有能力的人家,都会把孩子往县里送。

陆方博嘴里的十二叔,名叫陆明成,是村里专门以赶车为生的车把式。他除了平时在县里做生意,每日早上和晚上,都会把去学堂的孩子送去和接回来,每人每月收取一定的费用。

陆方谕他们到村口时,就看到一起去上学的另外四个男孩子。这四人中,有两个是明字辈的,叫陆明观、陆明言,分别是十七岁和十二岁;一个方字辈的,名叫陆方谋;还有一个十五的男孩子,比他们矮一辈,叫陆鸿航。

陆鸿航年纪明明比陆方谕等人大,却得叫方字辈的三人一声叔,叫陆明观、陆明言为爷爷。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