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两百五十九章 快传太医  塑山河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经过吴益之的一番分析后,常文厚看上去已经冷静下来。虽然内心深处的愤怒仍旧没有彻底消除,但他却知道吴益之所不无道理。

现在贼军到底是如何攻克雄关的、已经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对方得到了林昌鹤的投靠,并且占领了剑阁县,这就明潼郡官府已经失去了对辖地内的控制权。

白袍军在江州的战绩常文厚不是没有听过,但他当时只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去评判,自然不会把对方放在心上。

而且江州的辖地面积虽然要比益州广上一些,但涪城的官军战力与之却不可同日而语。基于此,常文厚在私下里甚至常常对下属嘲笑赵迁翰,戏称其为饭桶刺史。

然而,他此刻是再也笑不出来了。

一想到白袍军三月之内、横扫江州的战绩,常文厚的心就彻底沉了下来。身处局内饶他很明白,若是没有虎视眈眈的羌人,官军想要消灭对方不是问题,只是时间的多寡罢了。

可这个想法毕竟只是幻想。

现在常文厚面临的抉择是,一旦贸然调兵过去潼郡平叛,涪江对面的羌人无疑会恶狠狠地扑过来,到时他拿什么去抵挡?

而若是选择坐视不管,白袍军就会逐一侵吞各郡县,让对方有了这个壮大自身的机会,再想将其消灭,还有可能吗?

出兵也不行,不出兵也不行,陷入两难之境的情况下,常文厚一时之间,竟不知益州到底该何去何从。

额头挤成了个川字的常文厚,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两全之策来,只觉得有些头晕目眩。他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身体已然是大不如前了。

“禀刺史大人,而今尚有一策可校”

吴益之和常文厚一样,先前得到消息的时候,也在为这两难的抉择而苦恼,但经过刚才的一番分析下来,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应对之法,虽然还不是太完善,但总比众人在此干瞪眼强:

“派步军前往平叛已是不现实了,而若是定县的骑兵出现大规模调动,只怕也瞒不过羌人。是以,为今之计,只可趁贼军尚未成势之前,派少量骑兵先行将其拖住、遏制在剑阁附近。而后令各地官府加紧训练、招募团练。并做两手准备,火速派人前往宁州求援。

倘若一切顺利,末将提领一千府城军,汇集各地官军、团练将贼人合围在潼郡,毕其功于一役!”

步军行军太慢,又容易遭到伏击,一旦步骑兼有,无疑又会严重拖慢大军的速度。

而若是派少量的骑兵先行拖住贼人,使其不能出剑阁一步,之后靠各地自身的兵力,加上招募的团练汇集成一支平叛大军就不同了。

这样即可瞒过羌人,况且就算他们得到消息也没有多少空子可钻。只要团练的招募、训练完毕,吴益之将其整合,抑或拖到宁州的援兵抵达,做到这两件事的任何一件,平定叛乱将不再是问题。

此法既兼顾了益州的边防,又没有坐视贼人肆虐,只是平定叛乱的时间有点长罢了,毕竟招募团练怎么也得耗费十澳,再将其整合也需要数的功夫。然而,这是吴益之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也只能如此了。”

经过短暂的思考,苦无对策的常文厚也只得点头。

稍加商议后,两人就敲定了此次平叛的计划,具体是从定县抽调五百骑兵,再从城内的世家中募集出五百,火速赶往潼郡,不求建功,也避免与贼军正面交锋,只在对方行军、攻城时进行偷袭,或击其粮草辎重、或扰其后方,用机动的优势令其不得寸进。

从刺史府里走出来后,不到四十五岁就做了安西将军的吴益之,展现出了他不凡的一面,相应调令以及各种战前的准备,正在有序不紊的快速实施。

联络世家富商则由常文厚亲自出面,在敌我双方都需要时间的情况下,涪城官府的文武官员们全都坚信,己方绝对能将这伙叛贼剿灭。

………

在白袍军出山,震动了整个益州官场的时候。

远在千里之外的扬州,一条足以让魏国朝野上下颤三颤的情报被各方密探得知、随即疯狂地开始在各地传播。

三月二十日,燕复称王立国,号大燕,建都余暨,并发布讨魏檄文、诏告四海。而后又封葛东来为征东将军、不日将挥师百万,进军建康,恢复前朝神器。

值此时,魏朝开国至今,燕复先各路叛军、建立邻一个政权。这条消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疾如雷电的速度,传遍了魏国全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燕复自立为王的这件事,在震惊朝野的同时,也令朝廷中枢的诸公、包括魏帝上官显的颜面尽失。

但是,其中所代表的意义,很快就让他们意识到,现在态势的严峻程度,已经不仅仅是颜面的问题了。

一旦有人起了头,而朝廷又不能尽快将其剿灭,届时还不知道有几人效仿称王。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