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陛下,末将有话说!”
看到朱元璋似乎被赵勉的话说动,沈宝库也不顾失仪,赶紧开口。
朱元璋点了点头,沈宝库便开口说道:“末将以为,罪臣赵勉实在是信口雌黄!据末将所知,赵勉将户部粮仓中的新粮通通换成了陈年的黄米,一边将黄米供给应天府,一面又将粮仓中的新米转与商贾,再行售卖。
如此做法,完完全全是犯了坐赃之罪,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为了江山社稷。
再说赵勉说他凑齐了云南所需粮饷,更是可笑之至!
数日之前,末将和沐都督出来京师之时,沐都督曾与我言明,罪臣赵勉曾在陛下面前信誓旦旦的说过国库空虚,无法供给三十万流民入滇一事。
这才数日的时间,他又怎么能凑齐了粮饷。
末将以为,赵勉是因为发现坐赃之事东窗事发,因而将自己坐赃的获利拿出了一部分,企图以此来蒙蔽陛下。
陛下万不可听信此奸人的谗言!”
“黄口小儿,岂敢血口喷人!”
赵勉虽然不认识沈宝库,可是沈宝库把他心中的秘密说了出来,赵勉如何能不焦急。
不过,赵勉焦急也没有什么用。
洪武大帝朱元璋哪里是那么容易糊弄的人!
是啊,一连数日,赵勉都说户部没有办法,怎么就能在今天说已经凑齐了,这个事情,太巧了啊。
当然,赵勉也不是一丝准备都没有。只不过,他的辩解是自己知道三十万流民入滇粮饷不足,因而早早的就开始准备。
可是这个解释,在事实的面前,太过苍白了一些。
无论他怎么解释,私自动用国库粮食,转售百姓,已经做事了坐赃的罪名。而当蒋瓛在人证之后将物证也取出来之后,赵勉终于彻彻底底的放弃,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
蒋瓛的物证,乃是户部粮仓的账册。
账册上记载的清楚,粮仓内所存为好米,这一段时间转运出去的都是陈米。这种颠倒是非,任他有十七八张嘴,都是说不清楚。
赵勉被锦衣卫的力士像拖死狗一样的拖了出去,等待他的,就只有斩首示众一条路。
“郁新,你回户部看一下,这一次云南迁徒所需的粮饷,是否如赵勉所言,都已准备妥当。”
郁新点头应下,毫不迟疑的转身离开。
这种时候,能早走一会儿是一会儿。
不然的话,玩意朱元璋怀疑到他的身上,那可咋整。
虽说蒋瓛都说了此事出了户部尚书赵勉之外,便只牵涉到了主管粮仓的几个芝麻小官,可是玩意洪武大帝起了疑心,那是谁也说不好的局面。
朱元璋深深的谈了一口气,有些无力。
自从他登基为帝,创立了大明朝之后,他在整肃吏治上耗费了无数的心血。
可是今日看来,无论他怎么样去做,贪官污吏,似乎层出不穷,杀之不尽。
若是长此以往,大明江山如何能延续千年?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开国君王都希望自己的国号可以传承千年,可是又有哪一个做到了?
元朝历经五世十一帝,传承尚不足百年。
大宋南北,历经无数沧桑,历经十八帝,勉勉强强的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再之前,大唐李家一统中原,二十一帝呕心沥血,不过只有二百八十九年。
为何改朝换代?
其中固然有功高震主之人对于皇位的渴望,可是无一例外,历朝历代的末年百姓们都是民不聊生。
何以民不聊生?官不作为,吏不为民!
归根结底,老百姓们只有吃不起粮食,才会拿起棍子,扛着榔头,加入了谋反作乱的队伍。
这一点,朱元璋深有体会。
毕竟,他老朱打天下的时候的旗号乃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如果大明朝的吏治开始糜烂,那么这个大明的江山,还能传承多久?
“创业难,守夜更难!允炆,你要谨记啊,国之根本,乃是百姓……”
深夜的皇宫之中,朱元璋在考校了朱允炆的功课之后,便向朱允炆说起自己今日的感慨。
朱允炆点头应下,规规矩矩的说道:“孙臣谢过皇爷爷的教诲。”
相比皇宫之中宁静的学习氛围,皇宫之外的某一处驿馆,却有些鸡飞狗跳。
沐春手中提着一根棍子,在他的面前是一排木桩。
不过今日的木桩,有些特别。
那就是,每一个木桩上面,都捆了一个人。
都是年轻人,而且还都是大明朝的勋贵后人。
“你们的父兄,都是国之栋梁,有的在巡视边镇,有的在外征战……可是你们,你们自己看看你们的模样,哪里有一点勋贵之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