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卷 梅花坞  明兴亡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处于梅溪拐弯处,形成一个小半岛,三面都是梅溪,北面是山,镇子中间一条青石板路是主要的商业街,最北面,依山而建的一大片大宅子就是李憬家的老屋。

梅溪就是后世的梅江。广东第二大水系韩江的上游主干的古称,韩江因韩愈流放地而得名,流域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占据着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的大片山区,最后在潮州入海。

韩江流域面积广大,和台湾大小差不多,多以山地为主,号称山地占九成六,只剩下两分水、两分平原。韩江上游支流密如蛛网,有近百条大小河流汇入,水深江宽航船如织,村落乡镇大多聚落于水边,当地气候夏天炎热,冬季现代也不会低于十摄氏度。明末虽然处于小冰期,气温大幅下降,太湖曾有结冰记录,但武夷山脉等山脉阻隔了北方的寒冷气流,未有结冰记录。除了汛期一两个月暴雨倾盆,韩江汹涌难以行船外,倒是四季水路发达。

都说上帝关上了门却又打开了一扇窗,这韩江流域虽然都是山坡地,种不了多少庄稼,但这一带,却有丰富的矿藏,现代勘探出来,已探明的有煤、铁、铜、锰、铅、锌、银、锑、稀土、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等48种,530多处矿床。其中煤储量2.7亿吨,占广东全省第二位;锰、铁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0%和30%。

梅县的铜、蕉岭的石灰石、大埔的瓷土、兴宁的煤、平远的铁,以其储量丰富、品位高而颇负盛名。数亿吨的优质无烟煤,遍地的铁矿,虽然都是中型矿藏,但是品味之高令人乍舌,一般都在百分之四十五以上。铜矿分布也较为广泛。尤其是高岭土有数亿吨,质量之好不次于景德镇。本地的青花瓷有几百年的历史,远销十三省和海外。

因为地少本地人开设厂矿作坊,经营海贸反倒成为主流,思想远比内地开放。加之此地水路可入海,通往北方南阳各地,交通发达,同时又身处内陆山地,不被海匪骚扰,也无倭寇之患真是一块福地。

韩江流域上游,这里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客家人出海下南洋的中转枢纽,后世本地旅外华人华侨达700多万人,分布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台同胞达250多万人,而台湾500万客家人中,就有180万祖籍在梅州。

从明朝中期开始社会安定,这里人口日繁,虽然工商业也有长足发展,但有限的土地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各个码头上游手之人日增。好多寻不到出路的人都跟随海船去吕宋南洋求活,也有不少走私货物,下海为盗,上山落草。

李憬是家里长房这一代唯一的儿子,字征夷,语出憬彼淮夷。——《诗·鲁颂·泮水》。李憬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万历朝进士,爷爷做过翰林,致仕较早,作为族长,养尊处优的处理一下四乡族内杂事。另外就是在家主持祭祀典礼以及族里的私塾。

父亲是长子,做了二十几年官,为人颇为清高,有些崖岸自高,其实并不适合官场,早年始终在县令的任上徘徊,后来做到北京顺天府推官,万历朝皇帝和文臣斗争激烈,朝廷里乌烟瘴气,官员尸位素餐,再加上连生四女后夫人张氏诞下李憬,更是对官场心灰意懒,醒悟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索性辞官回到故乡养育教导儿子。

父祖守着两千六百亩江边的水田和几十家作坊,虽然称不上富豪,但也是方圆百里的大户人家,此地山多地少,这两千多亩水田确是非同小可的一笔大祖产。水田后面的柴山方圆小百里,但山上除了竹子树木草药蘑菇,也不产出什么值钱的东西。

李憬有七个叔叔,六个姑姑,叔叔们并无有人考得功名,都在主持家里的作坊、买卖、田地,姑姑们都嫁在各地,夫婿也是门当户对的官宦人家。

李憬还坐在大石头上放空,就听到身后一声奶声奶气的声音:“哥哥,哥哥,阿娘喊你回家吃饭了。”

李憬回过头,看到一个俏丫鬟牵着一个粉妆玉砌的小女孩,小女孩大约六岁左右,粉嘟嘟的小脸蛋上,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像星星般眨呀眨的,透着顽皮和可爱,两条细细弯弯的眉毛,像两个小月牙儿,月牙儿下是浓密的长长的眼睫毛,粉红的小脸蛋红的像一个富士苹果。

好吧,这是自家的小妖精,李大少的心头肉,李憬的妹子李婵儿,李憬前世虽然没有妹子,但却是真真把这个妹子疼到了骨子里。

看到李憬回头,那个俏丫鬟,施礼福了一福,娇声说道:“婢子琪官见过少爷”。这俏婢正是小妹的贴身丫鬟,大约十四五岁,一身粉色纱衣,低头一刹那,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和清晰可见精致的锁骨,虽然容貌还没张开,但已经掩不住海棠春色,含苞欲放。

李憬瞥了一眼琪官,跳下石头,把折扇插进领口,一个虎跳蹦到小妹面前伸手去呵她痒痒,小人儿笑得咯咯的,眉眼弯弯,李憬一把把妹子抱起,在红苹果上狠狠的咬了一口,小人儿嫌弃的推开他的嘴巴,皱眉道:“臭哥哥,口水臭死了,不许亲我。”

李憬哈哈大笑把小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