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李府  明兴亡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镇子的外墙用本地的青石砌成,南方潮湿而且多雨,长满了青苔,虽然看起来低矮破旧,却着实难以攀爬。一条五丈宽的城壕积满了水,水绿油油的不知道有多深,一座石拱桥对着城门口,城楼不大,非常破旧。台基也就五丈宽两丈深,高度和石墙一样,两丈左右。穿过城门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主街,街道两侧有盖着石板的排水沟渠,街面干净整洁,没有什么动物粪便和恶臭气味。两边都是各类店铺,侧面的胡同里传来各种作坊里喊号子的声音,织布机织布的声音,油坊里撞击榨油的声音,弹棉花的声音,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嘈杂的混合在一起。店铺里人流进进出出倒也非常热闹。

街上人流如织,有背着货物的苦力,有攀谈的掌柜,还有挎着篮子的女眷。都说广东美女出潮汕,这条街上也不差,很是有些养眼的小姐姐。不过李憬撇都懒得撇一眼,这镇子上的富户十家人有九家姓李的,都是一个家族的人,除了做工的,当码头苦力的,佃农种田的是外姓人,那些穿着体面的基本都是李憬他们家的亲戚。真要带着白菜当街调戏少女,搞不好哪个小姐姐就是他姑姑辈的。下场不是被他爷爷打断腿,就是跪一宿祠堂。

李憬带着小妹和白菜,一路走到小街尽头,眼前豁然开阔,是一个不小的小广场。正对着广场的就是李府的府门,李家是官宦士绅,大门分外高大。三间高大的府门,外侧是两间门房,平时住着护卫,中间是两扇朱漆大门,门上铜狮子铺首,一对硕大铜环。大门建在三级花岗岩石台阶的石砌平台上,大门前面一对七尺高的汉白玉的石头狮子。两侧还有上马石。门前广场花岗岩铺地,打扫的很干净,高大的府门上边挂着一块大匾,上书“李府”两个大字。这里就是李憬的家了。

整个镇子三面环水,背靠柴山,柴山呈现凹进去的半月形,半月形的部分是李府的后花园。修建了些池塘水渠、亭台楼阁,水榭长廊。种植了些花草树木,环境优美。

城墙内的镇子主要街道呈现丁字形,主街道就是东西向马路和南北向的马路。交汇点就是这个小广场。东西向马路的北面整个都是李家的,马路南面都是李府的商铺。李家出了五服的族人和外来人、外姓人都在南北向马路两侧的居民区里居住,东侧居民区叫清水坊,西侧居民区叫如意坊。这条马路两侧的各类商铺,药铺,打铁作坊,皮子作坊、粮油店、客栈、货栈等等都是这些人开设的。算是依附李家的。马路两侧的胡同里都是普通民居宅院。

门口一身青衣打扮,挎着腰刀的护院钱三和温老六,看到长房大少爷带着小姐回来了,赶紧弯腰施礼,李憬摆摆手,示意不必多理,迈开大步直接去了后宅。

李憬一家人口不少,这大宅子里住着三百多人,宅子面积不小依山而建,分成前院、后宅、后花园三个部分,前院进了大门依次是三进的高大屋宇,虽然青砖灰瓦,但是也雕梁画栋,窗棂、门扇、墙砖都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图案。这些是招待客人,以及爷爷、父亲、叔叔们处理家事,家中作坊、田地、船队、商铺、驮队、各种买卖的办公地点。前院中间的三进四合院之外,左右各有跨院,跨院再向东边是李家的祠堂。祠堂三进院落屋宇也非常高大,装修的也非常好。前院西跨院再向西边是孔庙和学堂大院。祠堂和学堂再向外侧直到镇子城墙,向北直到柴山,形成了两个坊,东边叫景春坊,西边叫明德坊。里边住的都是李家五服之内的亲眷家属。两坊和李府中间都隔着一条小街,小街上也有些店铺。

穿过前院进入后院,后院中间院落也是三进的四合院,这些是李憬的爷爷和奶奶,爷爷的十多个妾室的住宅。后院东西各有跨院。李憬一家是大房。李憬兄妹和父母以及父亲的几位妾室住东跨院。李憬的叔叔们都是庶出,地位上要差好多,五位叔叔全家都在西跨院分小院子,分房居住,还有一位二叔全家住在潮州府城负责打理家族的生意。

东跨院面积很大,除了三进正房外,东侧还带有一个中间是池塘的小花园,池塘北面是一座两层绣楼,李憬的四位姐姐出嫁前就住在这里。现在那些房子多数都空着,只有小妹和贴身丫鬟琪官住了一部分。

池塘中心是一座狭长低矮的假山,用来遮挡后边的绣楼,南面是李憬的住的小院子。

李憬抱着小妹来到父母住的中堂,中堂已经摆好了菜肴,父母已经在等他们了,父亲白净微胖,一副和和气气的儒生摸样,见李憬进来关切的看着李憬的脸色,并没有说话。李憬和妹子赶紧给父母施礼。

母亲关切的看着李憬,说道:“憬儿,你可好些了吗”李憬赶紧落座,把小妹抱给母亲。“让母亲担心了,孩儿已经好多了,只是觉得气闷些,到江边吹吹风罢了。

李憬的父亲李承训和颜悦色的劝说道:“夫人不必担心,看气色吾儿已经大好了,过了年给憬儿找个好先生,好好精深研习八股,也好考取个功名光宗耀祖”。

李憬大惊,虽然记忆都在,书法底子也没问题,可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