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九章 山海关之战1  明兴亡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河北和山西中间隔着太行山,太行山向北连着燕山,燕山东西横向走向和太行山形成T字形。燕山西边尽头是张家口,东边尽头在山海关结束,山离渤海只有不到五公里的狭窄通道。明长城就起自这里。

燕山向北伸出两条山脉,一条是奴鲁儿虎山沿着渤海的海岸线平行向东北,留下一个宽处四五十公里,窄处四五公里,长度三百多公里依山靠海的狭长平原,这个平原就是辽西走廊,是华北和东北陆路交通的唯一通道。

燕山向北伸出的另一条山脉,是向正北伸出的七老图山,这条山连接着同样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直抵黑龙江边和今属俄罗斯的外兴安岭连接。而燕山和七老图山、奴鲁儿虎山三山之间的盆地就是承德,承德是及其重要的交通咽喉之地。七老图山和奴鲁儿虎山之间的草原北部就是赤峰。

建奴要想入关必须要通过山海关,或者征服蒙古插汉部(察哈尔部)科尔沁部从燕山长城的各个山口进入华北。但现在建奴还在忙着和蒙古各部拉关系,远远没到可以大摇大摆的走喜峰口、古北口入关的程度。

这次难以想象的的胜利同样也烧热了八旗的头脑,辽沈开战前,他们带着谨慎的态度,小心翼翼的试探明军,尽管在奉集堡和浑河遭遇到了苦战,虽然惨胜,但之后简直像做梦一样接连取得巨大的胜利,夺取了辽沈,在夺取了辽西,眼前看着明军十几万溃兵蜂拥涌进山海关,似乎只要在一冲击就可以破关,直接兵临北京城下。一连串的胜利,导致他们从倒下,都疯狂起来,感觉只要他们敢干,他们就是这天下的主人。

山海关总兵杜铨看着辽东的溃兵涌进关城内,高声喊着:“拉起吊桥,快,拉起吊桥”士兵们拼命摇动绞盘,在一阵嘎嘎声中,吊桥缓缓升起,追到桥边的八旗有几个跳到桥,被守军用三眼铳轰了下去掉到护城河里。

一只耳朵的杜度,看着已经没法浑水摸鱼,跟着败兵冲进去,狠狠的吐了口唾沫,收兵回去了。

八旗大军在山海关前四里立下营寨,努尔哈赤看着远处委迤在群山峻岭和山海之间的长城,尤其是那座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山海关城,看着那道灰黑色的雄城,不禁感慨万千。思绪似乎回到了他年轻时代。

努尔哈赤知道的最早祖先是六世祖蒙哥贴木儿,是元朝的一个万户。传到他父祖这代时已经没落为一个小酋长家庭。

他的母亲喜塔腊氏在努尔哈赤十岁时去世,父亲又娶了继母那拉氏,为王台族女,继母对其非常的刻薄。努尔哈赤十九岁时不得不分家生活,仅获得了很少的田地和啊哈。

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等兄弟,为了生存不得不以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捡木耳等方式为生。

后来为了挣钱,改为经商,贩卖马匹,常至抚顺关马市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他在那里认识了小军官李永芳。经常给他些好处,他给他行了不少的方便。

努尔哈赤和其他女真人不同,他喜欢学习,在这段青葱岁月的艰苦时光里,他一边带着弟弟舒尔哈齐努力挣钱维生,一边如饥似渴的学习一切能找到的知识。

努尔哈赤习得蒙古语,认识了汉字,对汉语也有了基本的认知。也喜欢了汉文化,仰慕大明人的生活方式。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辛苦劳作之后,他喜欢泡一杯绿茶,慢慢的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所有能找到的书籍。

直到很多年,无意中认识了一个秀才,给了他一本《孙子兵法》。这本书让他豁然开朗,联想从小到大经历过的女真人各部落之间的厮杀,忽然明白了兵法的奥义。书还是看什么人来读,他的军事才能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开始显露出来。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许他这辈子也就娶妻生子,和辽东无数的种族一样平平凡凡的过了这一生。埋没在历史之中。

万历十一年(1583年),王杲之子阿台图报父仇,屡袭明军。

总兵李成梁兵围阿台藏身的古勒城。阿台的妻子与努尔哈赤是堂兄妹,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为使孙女免于战乱,便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入城劝说阿台投降。

不料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暗通明朝,趁乱喊道:“李太师有令,谁杀死阿台,谁就做古勒城的城主”。城中大乱,明军趁机攻城。努尔哈赤的祖、父死于战火。

父祖双亡,努尔哈赤心如刀割,找到明朝官员想要个说法,明朝最终的结论是“误杀耳”,这倒也是事实,确实是乱兵误杀自己人。但努尔哈赤没法接受这个结论,不处理相关责任人,仅仅一个解释就想不了了之。明政府决定赔偿,给了他很多贩卖马匹的凭证和盐引。

但是他倔强的没有去拿,尽管他此时生活的非常的窘迫。他认为这么处理是不公平的,如果他拿了这钱是对自己的侮辱。如果一个人连这样的耻辱都能忍受,这个人也就彻底的完了。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他决定自己讨个说法。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